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中国化发展演变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9页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研究目的第15页
     ·研究意义第15-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6-18页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矛盾思想述要第19-23页
   ·马克思矛盾思想的形成第19-21页
     ·青年马克思思想向黑格尔辩证法的转变第19-20页
     ·马克思、恩格斯矛盾思想的形成第20-21页
   ·列宁的矛盾思想第21-23页
     ·列宁提出矛盾观是辩证法的实质第21页
     ·列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动力观第21-22页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第22-23页
第三章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矛盾思想的中国化发展第23-47页
   ·关于矛盾精髓问题的思想第23-26页
     ·继承和发扬了对立统一规律 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23-24页
     ·从“两种 宇宙观”的根本对立来阐释矛盾规律的核心地位第24-25页
     ·首次提出了矛盾精髓问题第25-26页
   ·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思想第26-32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阐述.26第26-30页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30-32页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第32-39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观点第33-34页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坚持和发展第34-39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第39-43页
     ·人们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第40-41页
     ·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方法第41-43页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在晚年的错误演变第43-47页
     ·马克思主义的“ 阶级斗争”论第44-45页
     ·毛泽东的“斗争 哲学”思想及其影响第45-47页
第四章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矛盾思想的进一步中国化第47-64页
   ·邓小平矛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47-51页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第47-48页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第48-49页
     ·中华民族几千年和谐文化传统的影响第49-51页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矛盾观的继承和发展第51-54页
     ·对矛盾精髓问题的坚 持和绝妙运用第51-53页
     ·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53-54页
   ·邓小平矛盾观的鲜明中国特点第54-60页
     ·在矛盾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上,邓小平更加强调矛盾的特 殊性第54-56页
     ·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问 题上,邓小平更加强调矛盾的同一性第56-58页
     ·在“两点论”和 “重点论” 问题上,邓小平更加强调 “重点论”第58-60页
   ·邓小平的矛盾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基础第60-64页
     ·坚持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观,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第60-61页
     ·利用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理论 ,提出先富后富论第61-62页
     ·把矛盾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看作和谐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第62-64页
第五章 江泽民和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中国化的新贡献第64-80页
   ·江泽民、胡锦涛矛盾观的背景第64-67页
     ·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主题第64-65页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 化第65-67页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继承和发展第67-70页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矛盾系统分析方法第67页
     ·继承和发展毛泽东 、邓小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 式第67-68页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中国化的具体体 现第68-70页
   ·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第70-73页
     ·胡锦涛提出“科学 发展观”的时代特点第70-71页
     ·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中国化第71-73页
   ·新时期的和谐动力观第73-77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扬弃不和 中构建和谐第73-74页
     ·和谐动力观的直接理论来源第74页
     ·和谐动力观的现实依据第74-75页
     ·和谐动力观体现了矛盾观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原理第75页
     ·和谐动力观体现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统一但更注重同一性第75-76页
     ·和谐动力观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体现第76-77页
   ·以和谐动力观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第77-80页
     ·坚持和谐动力观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谐建设第77-78页
     ·坚持和谐动力观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建设第78页
     ·坚持和谐动力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建设第78-79页
     ·坚持和谐动力观促进 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建设第79-80页
结语 以和谐求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84-8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美国集团仲裁制度
下一篇:孝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