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信息管理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0页 |
·传统的变形监测和信息反馈的特点 | 第10-11页 |
·建立变形监测信息管理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的意义 | 第11页 |
·变形监测信息管理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包含的内容 | 第11-12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4-23页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4页 |
·系统设计目标 | 第14-15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15-17页 |
·系统框架设计 | 第17-18页 |
·系统物理结构 | 第18页 |
·系统开发环境 | 第18-20页 |
·软件环境 | 第18页 |
·硬件平台 | 第18-19页 |
·系统开发平台 | 第19页 |
·系统开发方式 | 第19-20页 |
·关键点考虑 | 第20-21页 |
·系统应用领域 | 第21页 |
·系统主要特点 | 第21页 |
·系统主要优点 | 第21-22页 |
·本章小节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23-31页 |
·系统数据来源和特点 | 第23-24页 |
·系统数据来源 | 第23页 |
·系统数据特点 | 第23-24页 |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24-26页 |
·数据库设计原则 | 第24-25页 |
·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25页 |
·数据编码设计 | 第25-26页 |
·数据库表设计 | 第26-30页 |
·数据处理数据库表设计 | 第26-27页 |
·空间数据库表设计 | 第27-30页 |
·本章总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系统功能总体设计 | 第31-37页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31-32页 |
·系统逻辑视图 | 第31页 |
·系统功能 | 第31-32页 |
·系统接口设计 | 第32-33页 |
·系统设计特点 | 第33-35页 |
·监测数据处理 | 第33页 |
·监测数据更新 | 第33-34页 |
·动态网页技术和WebGIS的应用 | 第34-35页 |
·系统的运行性能 | 第35-36页 |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系统安全性保证 | 第37-39页 |
·密码控制 | 第37页 |
·操作系统登录密码控制 | 第37页 |
·软件系统登录密码控制 | 第37页 |
·有关数据更新模块的用户控制 | 第37页 |
·读写权限控制 | 第37-38页 |
·数据备份 | 第38页 |
·日备份 | 第38页 |
·季备份 | 第38页 |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六章 系统安全预警功能的实现 | 第39-46页 |
·变形预测 | 第39-43页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 第39-41页 |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 第41-43页 |
·施工过程中的变形预(报)警判断方法 | 第43-44页 |
·预(报)警信息的发布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七章 系统的数据处理 | 第46-60页 |
·TCA2003外业数据采集系统的建立 | 第46-48页 |
·变形监测系统组成 | 第46页 |
·自动变形监测系统软件实现 | 第46-48页 |
·水平位移监测数据处理 | 第48-52页 |
·极坐标算法 | 第48-49页 |
·坐标旋转 | 第49-50页 |
·多边形基坑水平位移算例分析 | 第50页 |
·水平位移数据库表设计 | 第50-52页 |
·基坑测斜数据的处理 | 第52-55页 |
·测斜仪的工作原理 | 第52-53页 |
·测斜仪的数据采集 | 第53页 |
·测斜数据库表设计 | 第53-55页 |
·建筑物倾斜监测的数据处理 | 第55-57页 |
·倾斜数据处理模型 | 第55-56页 |
·倾斜数据库表设计 | 第56-57页 |
·系统关于监测点破坏问题的处理 | 第57-59页 |
·监测信息的组成 | 第57页 |
·被损坏监测点的恢复与处理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八章 系统在广州火车站基坑监测中的应用 | 第60-65页 |
·引言 | 第60页 |
·工程概况 | 第60页 |
·监测方案 | 第60-61页 |
·监测点的布设 | 第60-61页 |
·监测频率和报警值 | 第61页 |
·监测过程 | 第61-64页 |
·监测第一阶段 | 第61-62页 |
·监测第二阶段 | 第62-63页 |
·监测数据分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系统的主要优点 | 第65页 |
·系统的适用范围、条件和前景 | 第65页 |
·论文研究内容总结 | 第65-66页 |
·后继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