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急性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英文缩略语第7-8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评述第8-22页
 综述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现状第8-12页
 综述2 中医药治疗肺部感染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第12-17页
 综述3 肺部感染患者TNF-α、IL、LPS、SOD及MDA变化第17-22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2-44页
 前言第22页
 大便秘结对病情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影响第22-29页
  1 临床资料第22-24页
   1.1 病例来源第22页
   1.2 病例选择标准第22-24页
  2 一般资料第24页
  3 观察方法第24-25页
  4 统计方法第25页
  5 结果第25-29页
   5.1 便秘组与正常组中医证候分布第25-26页
   5.2 便秘组与正常组病情轻中重分布第26-27页
   5.3 便秘组与正常组血清TNF-α比较第27页
   5.4 便秘组与正常组血LPS比较第27-28页
   5.5 便秘组与正常组血SOD含量比较第28页
   5.6 便秘组与正常组白细胞介素IL-6比较第28页
   5.7 便秘组与正常组血浆MDA含量比较第28-29页
 配伍通腑泻下药对急性肺炎风寒束肺证临床疗效的影响第29-33页
  1 临床资料第29页
  2 疗效判定标准第29页
  3 临床实验方法第29-30页
  4 统计学处理第30页
  5 结果第30-33页
   5.1 杏苏散组和杏苏散+大黄组临床疗效比较第30页
   5.2 杏苏散组和杏苏散+大黄组体温动态变化第30-31页
   5.3 杏苏散组和杏苏散+大黄组血LPS的比较第31页
   5.4 杏苏散组和杏苏散+大黄组TNF-α动态变化比较第31-32页
   5.5 杏苏散组和杏苏散+大黄组IL-6变化第32页
   5.6 杏苏散组和杏苏散+大黄组MDA含量变化第32-33页
   5.7 杏苏散组和杏苏散+大黄组SOD含量变化第33页
 配伍通腑泻下药对风寒束肺证伴大便秘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第33-34页
  1 临床观察方法第33-34页
   1.1 病例分组第33页
   1.2 治疗方法第33页
   1.3 观察内容第33-34页
  2 结果:杏苏散组和杏苏散+大黄组临床疗效比较第34页
 配伍通腑泻下药对肺炎风热犯肺证临床疗效的影响第34-37页
  1 临床观察方法第34页
  2 治疗方法第34页
  3 观察内容第34-35页
  4 结果第35-37页
   4.1 桑菊饮组和桑菊饮+大黄组临床疗效比较第35页
   4.2 桑菊饮组和桑菊饮+大黄组TNF-α比较第35-36页
   4.3 桑菊饮组和桑菊饮+大黄组LPS比较第36页
   4.4 桑菊饮组和桑菊饮+大黄组IL-6比较第36-37页
   4.5 桑菊饮组和桑菊饮+大黄组SOD含量比较第37页
   4.6 桑菊饮组和桑菊饮+大黄组MDA含量比较第37页
 配伍通腑泻下药对肺炎痰热阻肺证临床疗效的影响第37-41页
  1 临床观察方法第37-38页
   1.1 病例分组第37页
   1.2 治疗方法第37-38页
   1.3 观察内容第38页
  2 结果第38-41页
   2.1 麻杏石甘汤组和麻杏石甘汤+大黄组临床疗效比较第38页
   2.2 麻杏石甘汤组和麻杏石甘汤+大黄组TNF-α比较第38-39页
   2.3 麻杏石甘汤组和麻杏石甘汤+大黄组LPS比较第39页
   2.4 麻杏石甘汤组和麻杏石甘汤+大黄组IL-6比较第39-40页
   2.5 麻杏石甘汤组和麻杏石甘汤+大黄组SOD比较第40页
   2.6 麻杏石甘汤组和麻杏石甘汤+大黄组MDA比较第40-41页
 讨论第41-44页
  1 四诊合参,重视大便第41-42页
  2 遣方用药,勿忘通下第42-44页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第44-60页
 前言第44页
 大鼠直肠结扎后肺脏病理变化及大黄促修复作用第44-53页
  1 实验材料第44-45页
   1.1 实验动物第44页
   1.2 试剂第44页
   1.3 仪器第44页
   1.4 大黄煎剂第44-45页
  2 实验方法第45页
   2.1 造模机分组方法第45页
   2.2 观察方法第45页
  3 结果第45-53页
   3.1 各组大鼠LPS比较第45-46页
   3.2 各组大鼠TNF-α比较第46页
   3.3 各组大鼠IL-6比较第46-47页
   3.4 各组大鼠MDA含量比较第47-48页
   3.5 各组大鼠SOD比较第48页
   3.6 各组大鼠肺脏病理变化第48-53页
 麻杏石甘汤加大黄对实验性大鼠肺热腑实证的影响第53-59页
  1 实验材料第53页
  2 造模方法第53页
  3 实验结果第53-59页
   3.1 各组大鼠LPS比较第53-54页
   3.2 各组大鼠SOD比较第54页
   3.3 各组大鼠MDA比较第54-55页
   3.4 各组大鼠TNF-α比较第55页
   3.5 各组大鼠IL-6比较第55-56页
   3.6 各组大鼠肺脏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第56-59页
 讨论第59-60页
  1 实验结果第59页
  2 机理探讨第59-60页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第60-64页
 1 综述1参考文献第60-61页
 2 综述2参考文献第61-62页
 3 综述3参考文献第62-63页
 4 前言及讨论部分参考文献第63-64页
附件第64-67页
 SOD测定方法第64-65页
 MDA测定方法第65-66页
 TNF-α测定方法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因素、证候规律及疲劳特征的研究
下一篇:益气护卫汤对哮喘小鼠免疫状态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