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

社会的空间想象--大卫·哈维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解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前言第10-27页
   ·问题提出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理论意义第11页
     ·实践意义第11-12页
     ·个人意义第12页
   ·文献综述第12-23页
     ·哈维思想的地理学研究第12-15页
     ·哈维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第15-18页
     ·哈维思想的社会学研究第18-21页
     ·哈维思想的应用研究第21-23页
   ·概念界定第23-24页
     ·社会空间第23-24页
     ·弹性积累第24页
     ·时空压缩第24页
     ·空间修整第24页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第24-27页
     ·研究方法第24-25页
     ·分析框架第25-27页
第2章 理论的背景与渊源第27-42页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第27-34页
     ·新实践的挑战第27-29页
     ·地理学的介入第29-32页
     ·社会学的重构第32-34页
   ·哈维的思想谱系第34-42页
     ·地理学的实证主义基础第34-36页
     ·马克思的空间修整理论第36-39页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第39-42页
第3章 社会空间的多重构造第42-53页
   ·社会的空间性第42-46页
     ·社会实践的空间向度第42-44页
     ·社会变异的空间呈现第44-46页
   ·空间的社会性第46-50页
     ·空间的概念化第46-48页
     ·空间的理论化第48-50页
   ·社会空间的三重性第50-53页
     ·空间的绝对性第51页
     ·空间的相对性第51页
     ·空间的关系性第51-53页
第4章 社会空间的内在逻辑第53-70页
   ·社会空间的技术逻辑第53-55页
     ·时空压缩第53-54页
     ·去时间化第54页
     ·空间修整第54-55页
   ·社会空间的资本逻辑第55-60页
     ·资本的过度积累第56-58页
     ·资本的弹性积累第58-59页
     ·资本的剥夺性积累第59-60页
   ·社会空间的政治逻辑第60-65页
     ·领土主权的削弱第60-62页
     ·阶级权力的复辟第62-63页
     ·政治矛盾的转嫁第63-65页
   ·社会空间的文化逻辑第65-70页
     ·后现代主义的空间第66-67页
     ·同质化的空间场景第67-68页
     ·创造性破坏的形象第68-70页
第5章 社会空间的对象尺度第70-84页
   ·城市空间第70-75页
     ·资本的城市化第71-72页
     ·城市生活空间第72-74页
     ·城市空间规划第74-75页
   ·身体空间第75-79页
     ·身体与资本循环第76-78页
     ·身体与身份政治第78-79页
   ·全球空间第79-84页
     ·世界一体化第79-81页
     ·新帝国主义第81-84页
第6章 社会空间的方法论涵义第84-95页
   ·社会空间批判理论第84-89页
     ·不平衡的地理发展第84-86页
     ·资本主义空间批判第86-88页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第88-89页
   ·社会空间辩证法第89-95页
     ·空间与时间第90-91页
     ·差异与同第91-93页
     ·微观与宏观第93-95页
第7章 社会空间的正义形式第95-107页
   ·现实取向的社会反抗第95-102页
     ·空间的基本人权伸张第96-97页
     ·社会正义的特殊性斗争第97-100页
     ·社会正义的普遍性斗争第100-102页
   ·理想取向的乌托邦规划第102-107页
     ·重建乌托邦理想第102-103页
     ·辩证的时空乌托邦第103-104页
     ·埃迪里亚空间规划第104-107页
第8章 不平衡地理发展在中国第107-117页
   ·哈维的中国论断第107-111页
     ·新古典自由主义第107-109页
     ·社会阶级状况第109-111页
   ·哈维的中国困惑第111-117页
     ·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复杂性第112-113页
     ·不平衡地理发展的辩证性第113-117页
附录:大卫·哈维简历及其主要著述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附表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究
下一篇:上访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其反思--以上海市G机构的社会工作实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