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1页 |
1.1 古气候研究与第四纪地球气候变化 | 第9-14页 |
1.2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 海洋沉积有机质的输入特征及环境意义 | 第16-1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2 地理背景及本钻孔已有的工作基础 | 第21-26页 |
2.1 区域水文及气候、季风概貌 | 第21-24页 |
2.2 17962岩芯已有的工作基础介绍 | 第24-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3 实验方法的建立 | 第26-36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3.2 实验方法的QA/QC建立 | 第31-32页 |
3.2.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1页 |
3.2.2 加标回收率试验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6页 |
4 南沙海区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特征 | 第36-59页 |
4.1 引言 | 第36-39页 |
4.2 17962岩芯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 | 第39-54页 |
4.2.1 正构烷烃 | 第40-42页 |
4.2.2 脂肪醇 | 第42-45页 |
4.2.3 长链烷基二醇 | 第45-47页 |
4.2.4 脂肪酸 | 第47-52页 |
4.2.5 长链不饱和脂肪酮 | 第52-54页 |
4.2.6 键合态类脂物 | 第54页 |
4.3 3万年来南沙海区陆源物质输入的特征 | 第54-58页 |
4.4 小结 | 第58-59页 |
5 海洋古生产力 | 第59-70页 |
5.1 海洋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 第59-60页 |
5.2 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 | 第60-61页 |
5.3 南沙海区古生产力的演变 | 第61-69页 |
5.4 小结 | 第69-70页 |
6 南沙海区古海洋、古气候变化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 第70-85页 |
6.1 概述 | 第70-72页 |
6.2 长链烷基二醇化合物的古环境信息 | 第72-76页 |
6.3 17962岩芯各有机分子记录变化曲线的对比 | 第76-81页 |
6.3.1 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通量曲线的对比 | 第76-78页 |
6.3.2 各项生产力曲线的对比 | 第78-81页 |
6.4 全新世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 | 第81-83页 |
6.5 末次冰期南海南部是否干旱化 | 第83页 |
6.6 小结 | 第83-85页 |
7 结论 | 第85-87页 |
8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