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形成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2页 |
| ·选题来源 | 第11页 |
| ·白云岩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选题依据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9-20页 |
|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31页 |
| ·地层简述 | 第23-25页 |
| ·构造与沉积演化简述 | 第25-29页 |
| ·区域构造与沉积演化 | 第26-27页 |
|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期构造与沉积演化 | 第27-29页 |
| ·主要涉及的钻井和剖面 | 第29-31页 |
| 第3章 白云岩及相关岩石的岩石学特征 | 第31-40页 |
| ·白云岩分类方案 | 第31-32页 |
| ·白云岩主要类型 | 第32-36页 |
| ·微晶白云岩 | 第32-33页 |
| ·粒屑白云岩 | 第33页 |
| ·结晶白云岩 | 第33-35页 |
| ·成分上过渡的岩石类型 | 第35-36页 |
| ·不同白云岩类型的分布特征 | 第36-40页 |
| ·时间(层组)分布特征 | 第36页 |
| ·空间(区域)分布特征 | 第36-40页 |
| 第4章 白云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70页 |
| ·分析方法与分析数据 | 第40-41页 |
| ·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62页 |
| ·碳酸盐矿物和微量元素组成 | 第50-55页 |
| ·同位素组成 | 第55-62页 |
| ·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62-70页 |
| ·碳酸盐矿物和微量元素组成 | 第62-64页 |
| ·同位素组成 | 第64-70页 |
| 第5章 白云化流体的温度 | 第70-93页 |
| ·区域埋藏史与热史 | 第70-73页 |
| ·埋藏史 | 第70-72页 |
| ·热史 | 第72-73页 |
| ·流体包裹体温度计 | 第73-77页 |
| ·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 | 第73-74页 |
| ·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 | 第74-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氧同位素温度计 | 第77-93页 |
| ·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77-78页 |
| ·计算结果 | 第78-92页 |
| ·小结 | 第92-93页 |
| 第6章 白云化流体的来源 | 第93-119页 |
| ·Ca/Mg 比 | 第93-97页 |
| ·基本原理 | 第93-95页 |
| ·计算结果 | 第95-97页 |
| ·流体包裹体盐度 | 第97-99页 |
| ·微量元素 | 第99-105页 |
| ·Mn、Fe 元素 | 第100-102页 |
| ·Sr 元素 | 第102-105页 |
| ·碳、氧同位素 | 第105-112页 |
| ·碳同位素 | 第105-108页 |
| ·氧同位素 | 第108-112页 |
| ·锶同位素 | 第112-119页 |
| 第7章 白云化系统与白云化机制 | 第119-131页 |
| ·白云化系统 | 第119-122页 |
| ·不同白云化系统的白云化过程 | 第119-120页 |
| ·不同白云化系统的地球化学差异 | 第120-122页 |
| ·白云化机制与模式 | 第122-131页 |
| ·白云化机制 | 第122-125页 |
| ·白云化模式 | 第125-131页 |
| 结论 | 第131-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45-146页 |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第146-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