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白色有机荧光的制备方法 | 第15-17页 |
1.1.1 共混制备白色有机荧光 | 第16-17页 |
1.1.2 共聚制备白色有机荧光 | 第17页 |
1.1.3 多层制备白色有机荧光 | 第17页 |
1.2 白色有机荧光所面临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 | 第18-24页 |
1.3.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形态学特征 | 第19-20页 |
1.3.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主体结构 | 第20-23页 |
1.3.3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次级结构 | 第23-24页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供体-受体荧光分子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 第27-37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型号 | 第27-28页 |
2.2.2 橙色荧光分子苝单二甲酰亚(二异丙基苯)胺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2.3.1 供体-受体荧光分子的选择 | 第29-31页 |
2.3.2 供体-受体分子的性能表征 | 第31-33页 |
2.3.3 供体-受体分子之间能量转移的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白色荧光在液体状态下的制备 | 第37-43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型号 | 第37-38页 |
3.2.2 液体状态下白色荧光的制备过程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3.3.1 供体-受体分子之间能量转移 | 第38-39页 |
3.3.2 白色荧光液体状态下的制备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白色荧光多孔PLA纤维的制备 | 第43-55页 |
4.1 前言 | 第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型号 | 第43-44页 |
4.2.2 纺丝液的配制 | 第44页 |
4.2.3 多孔PLA纤维的制备 | 第44-45页 |
4.2.4 白色荧光多孔PLA纤维的制备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4.3.1 多孔PLA纤维的形貌 | 第45-46页 |
4.3.2 白色荧光多孔PLA纤维的制备 | 第46-48页 |
4.3.3 多孔PLA纤维中荧光发射机理研究 | 第48-50页 |
4.3.4 白色荧光多孔PLA纤维中供体-受体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五章 白色荧光同轴多孔PLA纤维的制备 | 第55-69页 |
5.1 前言 | 第5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5.2.1 实验原料和仪器型号 | 第55-56页 |
5.2.2 内外通道纺丝液的配制 | 第56页 |
5.2.3 同轴针头的制备 | 第56-57页 |
5.2.4 同轴多孔PLA纤维的制备 | 第57-58页 |
5.2.5 白色荧光同轴多孔PLA纤维的制备 | 第5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5.3.1 同轴针头的制备及内外通道推进速度的选择 | 第58-59页 |
5.3.2 同轴多孔PLA纤维的形貌 | 第59-60页 |
5.3.3 白色荧光同轴多孔PLA纤维的制备 | 第60-61页 |
5.3.4 白色荧光同轴多孔PLA纤维中荧光发射机理研究 | 第61-62页 |
5.3.5 白色荧光同轴多孔PLA纤维薄膜展示 | 第62-64页 |
5.3.6 白色荧光同轴多孔PLA纤维中供体-受体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 | 第64-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