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评价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基本理论 | 第16-25页 |
| ·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分析 | 第16-18页 |
| ·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优势 | 第16-18页 |
| ·轨道交通方式局限性 | 第18页 |
|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目的 | 第18-19页 |
|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原则 | 第19-20页 |
| ·轨道交通规划的方法 | 第20-22页 |
| ·线网规划研究的技术线路 | 第22-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3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3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第2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覆盖面 | 第25-26页 |
| ·指标评价的路线 | 第26页 |
| ·建议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 ·综合比较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评价体系及指标 | 第27-31页 |
| ·新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1-36页 |
| ·准则层的选取 | 第31-32页 |
| ·结合贵阳市轨道交通规划确立指标 | 第32-34页 |
| ·指标值确定方法 | 第34-35页 |
| ·指标解释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综合评价方法分析 | 第37-44页 |
|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37-41页 |
| ·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存在的问题 | 第37页 |
|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37-41页 |
| ·灰色最大关联度法 | 第41-44页 |
| ·灰色系统及其相关理论 | 第41-42页 |
| ·用于轨道交通线网评价的灰色关联度法 | 第42-44页 |
| 5 贵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应用案例分析 | 第44-60页 |
| ·贵阳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基本要素分析 | 第44-45页 |
| ·“面”的分析 | 第44页 |
| ·“点”的分析 | 第44-45页 |
| ·“线”的分析 | 第45页 |
| ·该城市主要客源点分布分析 | 第45-46页 |
| ·客流集散点分析 | 第45-46页 |
| ·客流走廊的分析 | 第46页 |
| ·贵阳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确定 | 第46-49页 |
| ·规划城市规模 | 第46-47页 |
| ·线网负荷强度 | 第47页 |
| ·线网密度与拥有率分析 | 第47-48页 |
| ·线网规模测算 | 第48-49页 |
| ·轨道交通线路网络初始方案构建 | 第49-53页 |
| ·方案一 | 第49-51页 |
| ·方案二 | 第51-53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7页 |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7-6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作者简历 | 第63-6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