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4页 |
·研究背景分析 | 第10-15页 |
·宏观背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及产业集群地区的形成 | 第10-12页 |
·理论背景:丰富和完善空间经济学研究体系 | 第12-14页 |
·现实要求:国内新产业区的转型发展 | 第14-15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新产业区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我国产业演进与新产业区实践研究述评 | 第20-26页 |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及案例选择 | 第26-30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6-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案例城市的选取 | 第28-30页 |
·研究目标、内容、框架及创新点 | 第30-32页 |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研究框架 | 第30-32页 |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32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 | 第32-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数据来源说明 | 第32-3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4-54页 |
·新产业区理论基础 | 第34-37页 |
·早期产业区理论 | 第34-35页 |
·古典区位论及其发展 | 第35页 |
·空间经济理论 | 第35-36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36页 |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 | 第36-37页 |
·产业演进理论基础 | 第37-44页 |
·产业演进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第37-39页 |
·主要产业演进理论概述 | 第39-44页 |
·城市理论基础 | 第44-54页 |
·城市、城市化的概念 | 第44-48页 |
·城市与新产业区关系的理论 | 第48-52页 |
·城市发展与产业演进的关系 | 第52-54页 |
第3章 中外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特征、经验及启示 | 第54-80页 |
·国外城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分析 | 第54-70页 |
·美国城市新产业区的产业演进分析 | 第54-58页 |
·日本城市新产业区的产业演进分析 | 第58-65页 |
·意大利城市新产业区的产业演进分析 | 第65-70页 |
·国内城市新产业区演进分析 | 第70-73页 |
·"制度投入性"的开发区型城市新产业区发展模式 | 第70-71页 |
·"自发生长性"的"块状经济"型新产业区发展模式 | 第71-73页 |
·中外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 第73-80页 |
·美国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特征 | 第73-75页 |
·日本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经验 | 第75-76页 |
·意大利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启示 | 第76-77页 |
·国内城市新产业区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77-80页 |
第4章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发展现状与产业集聚实证分析 | 第80-108页 |
·连云港市城市化水平测度 | 第80-88页 |
·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80-82页 |
·连云港市城市化单一指标法测度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连云港市城市化复合指标法测度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连云港市城市化发展特征总结 | 第87-88页 |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发展现状分析 | 第88-99页 |
·连云港市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第88-92页 |
·新产业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第92-94页 |
·新产业区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 第94-99页 |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集聚实证分析 | 第99-106页 |
·研究角度 | 第99页 |
·数据描述 | 第99页 |
·研究模型 | 第99-103页 |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5章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演进特征识别的实证研究 | 第108-125页 |
·产业演进程度识别研究方法 | 第108-113页 |
·产业结构合理化判断方法 | 第109-110页 |
·产业结构高级化判断方法 | 第110-111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判断方法 | 第111-112页 |
·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判断方法 | 第112-113页 |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程度识别分析方法的选取 | 第113-120页 |
·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分析方法 | 第113-117页 |
·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分析方法 | 第117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程度分析方法 | 第117-119页 |
·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程度分析方法 | 第119-120页 |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的判断结果 | 第120-124页 |
·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 | 第120-121页 |
·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 | 第121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程度 | 第121-123页 |
·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程度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6章 连云港城市新产业区演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SEM模型 | 第125-139页 |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125-130页 |
·供给因素 | 第125-128页 |
·需求因素 | 第128-129页 |
·国际贸易因素 | 第129-130页 |
·其他因素 | 第130页 |
·实证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第130-137页 |
·模型变量 | 第130-132页 |
·模型形式 | 第132-134页 |
·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134-135页 |
·调查数据来源说明 | 第135页 |
·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的评价及检验 | 第135-137页 |
·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 | 第137-139页 |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 第137-138页 |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 第138-139页 |
第7章 推进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的主要路径及政策建议 | 第139-145页 |
·空间联动优化与推进城市新产业区结构升级 | 第139-141页 |
·加强新产业区与城市空间联动优化发展 | 第139页 |
·加大承接国际高端产业或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力度 | 第139-140页 |
·继续大力扶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 第140-141页 |
·城市新产业区创新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 第141-143页 |
·分散企业的创新风险 | 第141-142页 |
·"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第142页 |
·组建孵化企业集团,搭建连接知识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桥梁 | 第142-143页 |
·城市新产业区优化发展的配套政策完善 | 第143-145页 |
·放宽风险投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政策 | 第143-144页 |
·健全吸引和培养风险投资管理人才的政策体系 | 第144页 |
·加快评估、信用担保等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鼓励区域联动 | 第144-145页 |
结论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54-155页 |
附件1 全国百佳产业集群中的36个浙江产业集群 | 第155-156页 |
附件2 2006年广东省专业镇地区分布表 | 第156-157页 |
附件3 全国各行政区开发区统计表 | 第157-158页 |
附件4 行业代码说明 | 第158-168页 |
附件5 连云港市新区企业发展与创新能力研究访谈问卷 | 第168-169页 |
附件6 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框架 | 第169-171页 |
附件7 实地调查具体方案说明 | 第171-172页 |
附件8 连云港市新区企业发展与创新能力研究调查问卷 | 第172-180页 |
致谢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