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低碳经济下,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相关关系研究 | 第9-10页 |
·有关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 | 第10-11页 |
·减排规制的CGE模型政策模拟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14-33页 |
·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 第14-15页 |
·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 第15-17页 |
·中国的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 第17-24页 |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 | 第18-19页 |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 第19-24页 |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分析 | 第24-27页 |
·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结构分解分析 | 第25-26页 |
·碳排放量变化的结构分解分析 | 第26-27页 |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2页 |
·氧化碳的"增排"因素 | 第27-30页 |
·氧化碳的"减排"因素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33-49页 |
·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 | 第33-38页 |
·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量 | 第33-35页 |
·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 第35-37页 |
·我国的出口地区结构 | 第37页 |
·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情况 | 第37-38页 |
·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模型设计与数据说明 | 第38-40页 |
·模型设计 | 第38-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页 |
·数据说明 | 第39-40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40-41页 |
·协整检验 | 第41-42页 |
·误差修正模型 | 第42页 |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2-43页 |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第43-45页 |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的测算 | 第45-48页 |
·测算方法 | 第45-47页 |
·数据来源 | 第47页 |
·测算结果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低碳经济下减排规制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 第49-60页 |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减排规制比较分析 | 第49-51页 |
·碳排放权交易手段的内容和利弊 | 第49-50页 |
·碳税手段的内容和利弊 | 第50-51页 |
·减排规制对出口贸易影响的传导机制和路径 | 第51-55页 |
·减排规制与产品生产 | 第51-52页 |
·出口国"碳税"对出口国贸易影响 | 第52-53页 |
·进口国"碳关税"对出口国贸易影响 | 第53-54页 |
·减排规制的动态传导机制 | 第54-55页 |
·碳税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 第55-59页 |
·碳税方案设计 | 第55-56页 |
·不同碳税方案对我国贸易部门的影响分析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低碳经济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第60-64页 |
·国家宏观政策层面 | 第60-62页 |
·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提高有关国际贸易法律纠纷应对能力 | 第60-61页 |
·调整和完善低碳经济政策,互补实行碳税等多种减排规制 | 第61页 |
·控制"两高一资"出口,调整出口产业政策,培育绿色产业集群 | 第61-62页 |
·产业和企业中微观层面 | 第62-64页 |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62页 |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第62-63页 |
·加强减排技术研发,提高国际竞争力 | 第63-64页 |
尾注 | 第64-65页 |
附表1: 主要缔约国家CO_2排放情况及减排实现情况 | 第65-67页 |
附表2: 计量分析数据 | 第67-68页 |
附表3: 世界各主要国家人均碳排放量 | 第68-69页 |
附表4: 2002年和2007年17个行业的碳完全产生系数 | 第69-70页 |
附表5: 2002年和2007年17个行业的出口贸易额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