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引言 | 第8页 |
·酸雨的定义、形成及危害 | 第8-10页 |
·世界酸雨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本文研究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数据的质量分析和统计分析 | 第15-31页 |
·引言 | 第15页 |
·资料的选取和说明 | 第15-16页 |
·酸雨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 | 第16页 |
·数据的审核、整理和筛选 | 第16-17页 |
·数据的K-PH不等式检验及订正 | 第17-20页 |
·各站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质量分级 | 第20-22页 |
·龙凤山站数据的统计分析例 | 第22-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中国地区酸雨形势的演变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第31-55页 |
·引言 | 第31页 |
·15 年来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31-37页 |
·pH值和电导率总的趋势分析 | 第31-34页 |
·不同季节15 年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趋势 | 第34-37页 |
·15 年来PH值和电导率变化的突变分析 | 第37-40页 |
·PH值和电导率分别与降水量的相关场分析 | 第40-41页 |
·中国地区PH值和电导率的插值分析 | 第41-51页 |
·Cressman客观分析插值分析 | 第41-46页 |
·克里格插值分析 | 第46-50页 |
·降水pH值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公报的比较结果 | 第50-51页 |
·酸雨观测站的聚类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四章 中国典型区域降水化学特征的分析 | 第55-72页 |
·引言 | 第55页 |
·3 个本底观测站降水离子成分的统计分析 | 第55-58页 |
·3 个本底观测站降水离子成分的季节变化分析 | 第58-60页 |
·3 个本底观测站降水离子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3 个本底观测站降水离子成分的因子分析 | 第61-64页 |
·重庆地区近 10 年酸雨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 第64-70页 |
·2005 年重庆地区降水酸度分布情况和季节变化 | 第64-66页 |
·重庆地区近 10 年酸雨形势演变特征 | 第66-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以及工作展望 | 第72-76页 |
·主要结论 | 第72-74页 |
·酸雨观测及研究中的问题及工作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附录:方法介绍 | 第86-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