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0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的目的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进路 | 第9-1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9页 |
二、研究进路 | 第9-1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法律实效主义 | 第10-16页 |
第一节 实效主义概说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实效主义的核心 | 第11-13页 |
第三节 渐进的改善主义 | 第13-14页 |
一、思维的全部功能在于确立信念 | 第13页 |
二、真是有用的,有用的也就是真的 | 第13-14页 |
三、渐进的改善主义 | 第14页 |
第四节 法律实效主义 | 第14-16页 |
第三章 法律的目标——从正义到效率 | 第16-27页 |
第一节 正义之追求 | 第16-18页 |
一、法律对正义的追求 | 第16页 |
二、什么是正义? | 第16-17页 |
三、法律的正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效率 | 第18-21页 |
一、经济学上的效率概念 | 第18-20页 |
二、效率的法律目标,效率是群体的正义。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法律的目标如何能够得以实现——法律博弈论 | 第21-27页 |
一、科斯命题——法律目标的具体化 | 第21-24页 |
二、问题的相互性——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考虑 | 第24-25页 |
三、目标的实现——法律博弈论 | 第25-27页 |
第四章 美国劳资关系法研究初步 | 第27-35页 |
第一节 美国劳资关系法的历史沿革 | 第27-30页 |
一、《瓦格纳法》(Wagner Act) | 第27-28页 |
二、《塔夫脱—哈特莱法》(Taft-Hartley Act) | 第28-29页 |
三、《德兰鲁姆—格里芬法》(Landrum-Griffin Act)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工会概述 | 第30-35页 |
一、工会的目标 | 第30-31页 |
二、垄断型工会与效率合约型工会 | 第31-34页 |
三、为什么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加入工会呢? | 第34-35页 |
第五章 美国劳资关系法的博弈分析 | 第35-49页 |
第一节 《瓦格纳法》的博弈分析 | 第35-39页 |
一、《瓦格纳法》的由来 | 第35-36页 |
二、《瓦格纳法》的目标 | 第36-37页 |
三、这些目标是如何实现的?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塔脱夫—哈特莱法》的博弈分析 | 第39-45页 |
一、1935年—1947年的美国 | 第39-40页 |
二、罢工权的滥用 | 第40-41页 |
三、罢工持续的时间 | 第41-42页 |
四、罢工发生的根本原因 | 第42-44页 |
五、法律的应对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德兰鲁姆—格里芬法》的博弈分析 | 第45-49页 |
一、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 第45-46页 |
二、腐败的根源 | 第46-47页 |
三、影响代理人的决策——《德兰鲁姆—格里芬法》的应对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我国劳资关系法的构建 | 第49-53页 |
一、我国劳资关系法面临的问题 | 第49-50页 |
二、中国工会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三、构建我国现代的劳资关系法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