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善意取得制度的起源及确立 | 第12-16页 |
第一节 古日尔曼法的手护手制度 | 第12-13页 |
一、古日耳曼法动产追及制度及“手护手”原则 | 第12-13页 |
二、手护手原则的现代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罗马法时效取得制度 | 第13-14页 |
一、罗马法时效取得制度 | 第13-14页 |
二、时效取得制度的现代意义 | 第14页 |
第三节 善意取得制度在德国法上的确立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的各国立法例 | 第16-20页 |
第一节 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 | 第16页 |
第二节 条件承认盗赃物的善意取得 | 第16-19页 |
一、《德国民法典》 | 第16-17页 |
二、瑞士民法典 | 第17页 |
三、法国、日本民法典 | 第17-18页 |
四、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 | 第18-19页 |
第三节 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立法关于盗赃物处理的规定 | 第20-26页 |
第一节 物权法颁布之前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20-23页 |
第二节 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对于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取舍 | 第23-26页 |
第四章 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26-36页 |
第一节 从立法历史的角度 | 第26-30页 |
一、对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问题确立过程历史条件的分析 | 第27-29页 |
二、确立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契合我国现行社会状况的需要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 | 第30-33页 |
一、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效率价值 | 第30-31页 |
二、交易风险的成本分析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对物权法不予规定盗赃物善意取得的质疑 | 第33-36页 |
一、对于不适用善意取得的观点的反驳 | 第33-34页 |
二、所有权保护与盗赃物有条件的适用善意取得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