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致洪暴雨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数值模式在致洪暴雨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7页 |
| ·本论文特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统计分析与天气学研究 | 第19-42页 |
| ·渭河流域的地理气候概况 | 第19-20页 |
| ·渭河洪水的类型 | 第20-21页 |
| ·渭河洪水的产流区 | 第20页 |
| ·渭河洪水的类型 | 第20-21页 |
| ·上游型洪水 | 第20页 |
| ·中下游型洪水 | 第20页 |
| ·泾河来水型洪水 | 第20-21页 |
| ·混合型洪水 | 第21页 |
| ·秦岭北麓降雨与渭河洪水的关系 | 第21-24页 |
| ·秦岭北麓降雨与渭河洪峰的关系 | 第21页 |
| ·秦岭北麓降雨量与渭河洪量的关系 | 第21-23页 |
| ·秦岭北麓降雨径流的推算 | 第21-22页 |
| ·秦岭北麓降雨与渭河洪量的关系 | 第22-23页 |
| ·秦岭北麓降雨与渭河洪峰出现时间的关系 | 第23页 |
| ·用秦岭北麓降雨估算渭河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 | 第23-24页 |
| ·洪水总量的估算 | 第23页 |
| ·洪峰流量的估算 | 第23-24页 |
| ·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统计分析 | 第24-26页 |
| ·资料与定义 | 第24页 |
| ·统计与分类 | 第24-26页 |
| ·致洪暴雨的天气学合成分析 | 第26-29页 |
| ·上游暴雨型 | 第26页 |
| ·连阴雨中暴雨型 | 第26-27页 |
| ·叠加暴雨型 | 第27-28页 |
| ·本区域暴雨型 | 第28-29页 |
| ·东高西低型 | 第28页 |
| ·低涡切变型 | 第28页 |
| ·副高控制型 | 第28-29页 |
| ·2005年秋季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天气学诊断分析 | 第29-39页 |
| ·降水概况 | 第29-30页 |
| ·天气形势及影响系统分析 | 第30-32页 |
| ·500hPa环流背景 | 第30-31页 |
| ·700hPa切变与低空急流 | 第31页 |
| ·天气形势及影响系统 | 第31-32页 |
| ·水汽条件诊断分析 | 第32-34页 |
| ·相对湿度垂直分布 | 第32-33页 |
| ·比湿时空变化 | 第33页 |
| ·水汽通量及水平输送 | 第33-34页 |
| ·Q矢量诊断分析 | 第34-35页 |
| ·Q矢量锋生函数 | 第34-35页 |
| ·Q矢量散度 | 第35页 |
| ·动力场诊断分析 | 第35-38页 |
| ·涡度场 | 第35-36页 |
| ·散度场 | 第36页 |
| ·垂直运动 | 第36-38页 |
| ·能量条件诊断分析 | 第38页 |
| ·卫星云图演变分析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2页 |
| 第三章 WRF预报模式与2005年秋季致洪暴雨数值模拟分析 | 第42-62页 |
| ·模式系统简介 | 第42页 |
| ·控制方程 | 第42-43页 |
| ·模式程序结构与计算流程 | 第43-46页 |
| ·模式程序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 ·WRF程序计算流程 | 第44-45页 |
| ·模式的动力框架 | 第45-46页 |
| ·模式物理方案 | 第46-47页 |
| ·云微物理过程 | 第46页 |
| ·积云对流方案 | 第46-47页 |
| ·其他物理方案 | 第47页 |
| ·数值实验方案及结果检验 | 第47-57页 |
| ·数值实验方案设计 | 第47-48页 |
| ·降水过程及模拟降水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8-52页 |
| ·2005年9月20日和10月1日降水实况 | 第48-49页 |
| ·2005年9月20日和10月1日过程降水的模拟分析 | 第49-51页 |
| ·暴雨落区与降水量的模拟结果评定 | 第51-52页 |
| ·主要影响系统的模拟分析 | 第52-55页 |
| ·9月20日暴雨过程低涡演变模拟分析 | 第52-53页 |
| ·10月1日暴雨过程低层风场演变模拟分析 | 第53-55页 |
| ·α中尺度系统分析 | 第55-56页 |
| ·β中尺度系统分析 | 第56页 |
| ·天气尺度系统分析 | 第56-57页 |
| ·对流稳定性分析 | 第57页 |
| ·动力结构分析 | 第57-58页 |
| ·湿位涡诊断分析 | 第58-60页 |
| ·MPV1分析 | 第59-60页 |
| ·MPV2分析 | 第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地形与致洪暴雨关系分析 | 第62-66页 |
| ·渭河流域概况 | 第62-63页 |
| ·地形敏感性试验 | 第63-65页 |
| ·降雨量的分析 | 第63-64页 |
| ·700hPa流场的分析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70页 |
| ·本文结论 | 第66-69页 |
|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