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引言 | 第9-13页 |
·枣疯病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枣疯病的发病症状及主要过程 | 第9-10页 |
·枣疯病病原研究 | 第10页 |
·病原的传播与运转及分布规律 | 第10页 |
·植原体的检测 | 第10-11页 |
·病害生理研究 | 第11页 |
·枣疯病的防治 | 第11页 |
·消除感染源 | 第11-12页 |
·病树及时治疗 | 第12页 |
·抗病品种的选育 | 第12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13-23页 |
·试验材料 | 第13-23页 |
·材料的准备与设计 | 第13页 |
·主要仪器 | 第13-14页 |
·主要试剂 | 第14页 |
·嫁接侵染后不同品系发病情况调查 | 第14页 |
·病菌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不同品系AFLP分析 | 第15-20页 |
·骏枣单系的形态学指标测定 | 第20页 |
·果实营养指标的测定 | 第20-23页 |
·果实Vc的测定 | 第20-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6页 |
·不同骏枣品系嫁接侵染枣疯病病原后的症状表现 | 第23-30页 |
·病原检测 | 第30-35页 |
·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荧光检测 | 第30-31页 |
·植原体病原的分子水平检测 | 第31-35页 |
·骏枣不同单系母株的形态学比较 | 第35-38页 |
·骏枣不同单系母株营养学性状分析 | 第38-41页 |
·骏枣不同品系基因组遗传多样性 | 第41-46页 |
·模板DNA的制备 | 第41-42页 |
·酶切连接体系 | 第42页 |
·预扩增效果 | 第42-43页 |
·选择性扩增分析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设计与取材 | 第46页 |
·骏枣不同品系对枣疯病的抗性差异 | 第46-47页 |
·骏枣不同品系基因组AFLP分析 | 第47页 |
·下一步试验设想 | 第47-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硕士论文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发表论文 | 第59-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