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600MW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宁德600MW 机组设备概述 | 第13-25页 |
·锅炉设备 | 第13-14页 |
·汽轮机设备 | 第14-22页 |
·凝结水系统 | 第19-22页 |
·给水系统 | 第22页 |
·循环冷却水系统 | 第22页 |
·真空系统 | 第22页 |
·旁路系统 | 第22页 |
·发电机设备 | 第22-25页 |
第三章 等效热降理论在热力系统计算中的应用 | 第25-33页 |
·等效热降法简介 | 第25-30页 |
·等效热降的概念 | 第26-27页 |
·抽汽等效热降 | 第27-28页 |
·抽汽的H j 及ηj 的计算通式 | 第28页 |
·新蒸汽等效热降 | 第28页 |
·再热机组新蒸汽等效热降 | 第28-29页 |
·等效热降的应用和循环热效率增量的求法 | 第29-30页 |
·应用等效热降法的条件 | 第30页 |
·热力系统矩阵方程 | 第30-32页 |
·热力系统汽水分布方程 | 第31页 |
·热力系统输出功率方程 | 第31页 |
·热力系统输入热量方程 | 第31-32页 |
·热经济性指标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设计工况下机组热经济性计算 | 第33-41页 |
·热力系统简介 | 第33-34页 |
·热经济性计算 | 第34-40页 |
·计算原始资料 | 第34-36页 |
·等效热降法对热系统计算 | 第36-38页 |
·抽汽等效热降H j0 和抽汽效率ηj0 的计算 | 第36页 |
·新蒸汽等效热降的计算 | 第36-37页 |
·热经济性指标的计算 | 第37-38页 |
·热力系统矩阵方程对热系统计算 | 第38-40页 |
·汽水分布方程 | 第38-39页 |
·功率方程 | 第39页 |
·吸热量方程 | 第39-40页 |
·热经济性指标的计算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机组热经济性比较与分析 | 第41-52页 |
·超临界机组与亚临界机组的比较 | 第41-48页 |
·国际上超临界机组的发展现状 | 第41-42页 |
·国内引进超临界机组的运行情况 | 第42页 |
·超临界机组与亚临界机组热经济性比较 | 第42-46页 |
·提高机组初参数对热经济性影响的定性分析 | 第46-48页 |
·提高蒸汽初参数对理想循环热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提高蒸汽初参数对相对内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提高蒸汽初参数对绝对内效率的影响 | 第48页 |
·宁电机组设计与运行工况热经济性比较与分析 | 第48-50页 |
·机组流通部分效率 | 第48-49页 |
·通流部分的动静间隙偏大 | 第48-49页 |
·制造加工与设计存在偏差 | 第49页 |
·通流部分结垢 | 第49页 |
·高压缸至中压缸冷却蒸汽量的影响 | 第49页 |
·轴封漏汽流量 | 第49页 |
·运行参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驱动给水泵汽轮机用汽流量 | 第49-50页 |
·再热器减温水流量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