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引言 | 第12-28页 |
|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现状 | 第12-13页 |
| ·马铃薯病毒病原 | 第13-16页 |
| ·马铃薯病毒病原概述 | 第13-14页 |
| ·病毒病原的传播途径 | 第14-15页 |
| ·病毒病原的寄主范围 | 第15-16页 |
| ·马铃薯病毒病症状的主要类型及其病原种类 | 第16页 |
| ·马铃薯主要病毒简介 | 第16-19页 |
| ·马铃薯 X 病毒 | 第16-18页 |
| ·马铃薯 Y 病毒 | 第18页 |
| ·马铃薯A 病毒 | 第18页 |
| ·马铃薯卷叶病毒 | 第18-19页 |
| ·马铃薯S 病毒 | 第19页 |
| ·马铃薯M 病毒 | 第19页 |
| ·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 | 第19-20页 |
| ·健康种薯的生产 | 第19-20页 |
| ·抗病毒品种的培育 | 第20页 |
| ·马铃薯病毒的检测技术 | 第20-26页 |
| ·生物学方法 | 第20-22页 |
| ·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22-23页 |
| ·免疫学检测技术 | 第23页 |
| ·分子检测技术 | 第23-26页 |
| ·马铃薯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6-28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 ·材料 | 第28-29页 |
| ·毒源 | 第28页 |
| ·引物 | 第28页 |
| ·试剂及酶类 | 第28页 |
|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 ·方法 | 第29-34页 |
| ·样品采集 | 第29页 |
| ·血清学检测技术 | 第29-30页 |
| ·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0页 |
| ·指示植物法 | 第30-31页 |
| ·植物总RNA 的提取 | 第31页 |
| ·常规RT-PCR 方法 | 第31-32页 |
| ·一步RT-PCR 方法 | 第32页 |
| ·双重RT-PCR 技术 | 第32页 |
| ·条件优化 | 第32页 |
| ·试剂盒的组装 | 第32-33页 |
| ·试剂盒的验证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3页 |
| ·筛选田检毒源 | 第34-36页 |
| ·NCM-ELISA 检测 | 第34页 |
| ·DAS-ELISA 检测 | 第34-36页 |
| ·毒源的纯化和保存 | 第36页 |
| ·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6-37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37-46页 |
| ·总RNA 的提取 | 第37-38页 |
| ·引物的筛选 | 第38-42页 |
| ·RT-PCR 检测体系的优化 | 第42-44页 |
| ·常规RT-PCR 检测技术的建立 | 第44-45页 |
| ·一步RT-PCR 检测技术的建立 | 第45-46页 |
| ·试剂盒的组装 | 第46-47页 |
| ·组装的试剂盒配方 | 第46页 |
| ·操作方法 | 第46-47页 |
| ·注意事项 | 第47页 |
| ·试剂盒的验证 | 第47-50页 |
| ·灵敏度的测定 | 第47-48页 |
| ·休眠马铃薯以及同一株植株不同部位的检测 | 第48页 |
| ·与其他试剂盒的比较 | 第48-50页 |
| ·黑龙江省PVY 株系的普查结果及其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 | 第50-53页 |
| ·黑龙江省PVY 株系的普查结果 | 第50-51页 |
| ·PVY~N、PVY~O 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 | 第51页 |
| ·保存PVY~N、PVY~O 毒源 | 第51-53页 |
| 4 讨论 | 第53-57页 |
| ·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53页 |
| ·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53-54页 |
| ·血清学技术 | 第53-54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54页 |
| ·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比较 | 第54页 |
| ·植物总RNA 的提取 | 第54-55页 |
| ·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 | 第55-56页 |
| ·普查和鉴定PVY~O 系、PVY~N 系 | 第56-57页 |
| 5 结论 | 第57-59页 |
| ·血清学检测 | 第57页 |
| ·SDS 法、Trizol 法和蛋白酶K 法提取植物总RNA | 第57页 |
| ·通用引物的筛选 | 第57页 |
| ·RT-PCR 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57页 |
| ·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组装 | 第57页 |
| ·PVY~O 系、PVY~N 系、PVY~C 系普查和鉴定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 | 第66-75页 |
| 附录A | 第66-68页 |
| 附录B | 第68-70页 |
| 附录C | 第70-7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