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品种的引种及其利用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3页 |
| 1 湖北省杨树栽培品种的变迁 | 第10页 |
| 2 湖北省杨树品种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 ·湖北省杨树品种引进的现状 | 第10-11页 |
| ·湖北省杨树杂交育种的现状 | 第11页 |
| ·湖北省乡土杨树资源利用的现状 | 第11页 |
| ·杨树杂交控制授粉技术 | 第11-12页 |
|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杨树品种的引进以及选择 | 第13-27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15页 |
| ·试验材料 | 第13-14页 |
| ·苗期试验材料 | 第13页 |
| ·造林试验材料 | 第13-14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14页 |
| ·试验设计及性状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 ·苗期试验设计 | 第14页 |
| ·造林试验设计 | 第14页 |
| ·木材材性取样、测定方法 | 第14页 |
| ·树皮厚度测定方法 | 第14页 |
| ·冠幅测定方法 | 第14页 |
| ·云斑天牛危害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 ·外业调查与数据处理 | 第15页 |
| ·外业调查 | 第15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5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5-26页 |
| ·苗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5-16页 |
| ·造林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6-26页 |
| ·第一片试验林分析 | 第16-20页 |
| ·生长量差异性分析 | 第16-18页 |
| ·形率差异性分析 | 第18-19页 |
| ·材性差异性分析 | 第19-20页 |
| ·树皮厚度差异性分析 | 第20页 |
| ·第二片试验林分析 | 第20-26页 |
| ·生长量差异性分析 | 第21-22页 |
| ·树冠差异性分析 | 第22-24页 |
| ·对云斑天牛的抗性差异性分析 | 第24-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杨树杂交控制授粉技术的改进 | 第27-32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 ·控制授粉的方法 | 第27-28页 |
| ·种子发芽试验 | 第28页 |
| ·种子育苗试验 | 第28页 |
| ·分析方法 | 第28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 ·不同控制授粉技术的果实、种子质量分析 | 第28-29页 |
| ·不同控制授粉技术生产的种子发芽率的差异性分析 | 第29页 |
| ·不同控制授粉技术产生的种子田间育苗试验分析 | 第29-30页 |
| ·不同控制授粉技术成本分析 | 第30页 |
| ·不同控制授粉技术安全性分析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杨树杂交试验以及早期选择 | 第32-45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 ·杂交方法 | 第33页 |
| ·第一次(实生苗)选择方法 | 第33页 |
| ·第二次选择方法 | 第33-34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 ·第一次选择(实生苗)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 ·第二次选择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 ·生长量差异性分析 | 第37-39页 |
| ·家系间生长量差异性分析 | 第37-38页 |
| ·无性系间生长量差异性分析 | 第38-39页 |
| ·芽保存率差异性分析 | 第39-41页 |
| ·家系间芽保存率差异性分析 | 第39-40页 |
| ·无性系间芽保存率差异性分析 | 第40-41页 |
| ·节间距差异性分析 | 第41-42页 |
| ·家系间节间距差异性分析 | 第41页 |
| ·无性系间节间距差异性分析 | 第41-42页 |
| ·选择结果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全文总结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附录 | 第52-60页 |
| 附图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