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栽培中粳稻群体与养分吸收特征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1 水稻高产和超高产研究的现状 | 第9-15页 |
| ·水稻高产群体特征 | 第9-12页 |
| ·超高产水稻养分吸收特性 | 第12页 |
|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 第12-13页 |
| ·存在问题和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1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15页 |
| ·材料与栽培概况 | 第15-16页 |
| ·取样与测定 | 第16-21页 |
| ·茎蘖动态的测定 | 第16页 |
| ·干物质重及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 第16页 |
| ·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16-17页 |
| ·根冠比和根系伤流量的测定 | 第17页 |
| ·ATP 含量和ATP 酶活性的测定 | 第17-18页 |
| ·籽粒中ABA、ACC 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的测定 | 第18-20页 |
| ·植株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 ·稻米品质的测定 | 第20页 |
| ·考种与计产 | 第20页 |
|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5页 |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1页 |
| ·超高产水稻群体特征 | 第21-30页 |
| ·茎蘖数 | 第21-22页 |
| ·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 | 第22-25页 |
| ·花后的光合特性 | 第25-27页 |
| ·根冠比与根系伤流量 | 第27-28页 |
| ·籽粒生理活性 | 第28-29页 |
| ·粒叶比与物质运转 | 第29-30页 |
| ·超高产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 | 第30-34页 |
| ·稻株中N、P、K 含量 | 第30页 |
| ·氮的吸收与积累动态 | 第30-31页 |
| ·磷的吸收与积累动态 | 第31-32页 |
| ·钾的吸收与积累动态 | 第32-33页 |
| ·养分的产谷利用率和产谷吸收量 | 第33-34页 |
| ·稻米品质 | 第34-35页 |
| ·加工品质 | 第34页 |
| ·外观品质 | 第34页 |
| ·食味品质 | 第34页 |
| ·营养品质 | 第34-35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35-42页 |
| ·讨论 | 第35-40页 |
| ·关于中熟粳稻超高产群体指标 | 第35页 |
| ·关于中熟粳稻超高产养分吸收和积累特性 | 第35-36页 |
| ·关于水稻超高产的栽培途径 | 第36-38页 |
| ·关于水稻超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2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0-41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1页 |
|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