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中英文对照词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 动物中G 蛋白信号转导系统 | 第10-11页 |
2 植物中G 蛋白信号转导系统 | 第11-12页 |
3 G 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 | 第12-14页 |
·RGS 蛋白家族及其结构 | 第12-14页 |
·RGS 蛋白家族 | 第12-13页 |
·RGS 蛋白的结构 | 第13-14页 |
·RGS 作用的分子机理 | 第14页 |
·RGS 蛋白的胞内定位 | 第14页 |
4 拟南芥中的RGS 蛋白 | 第14-15页 |
5 高等植物中的葡萄糖信号转导途径 | 第15-18页 |
·高等植物细胞核中的葡萄糖信号受体 | 第16页 |
·高等植物细胞核中其它可能的葡萄糖信号受体 | 第16-17页 |
·高等植物细胞膜上的葡萄糖信号受体 | 第17-18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3页 |
第二章 AtRGS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23-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菌株、质粒及生化试剂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RNA 完整性检测 | 第26页 |
·目的基因的获得 | 第26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 第26-27页 |
·农杆菌的转化 | 第27-28页 |
·AtRGS1 蛋白不同结构域的亚细胞定位 | 第28-29页 |
·细胞转化 | 第28页 |
·在胁迫处理下,AtRGS1 蛋白不同结构域的亚细胞分布变化 | 第28-29页 |
3 讨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第三章 AtRGS1 蛋白介导的葡萄糖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候选基因的获得 | 第33-5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材料 | 第34页 |
·试剂 | 第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40页 |
·无菌苗的培养及胁迫处理 | 第34页 |
·RNA 提取及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34-35页 |
·差异显示PCR | 第35页 |
·引物 | 第35页 |
·差异显示PCR 反应条件 | 第35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的制备、电泳和银染 | 第35-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的制备、电泳 | 第36页 |
·硝酸银染色方法 | 第36页 |
·差异条带的第一次回收 | 第36-37页 |
·回收差异条带的二次扩增 | 第37页 |
·二次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 | 第37页 |
·差异条带与pMD18-T 载体的连接 | 第37页 |
·质粒转化 | 第37-38页 |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7页 |
·细菌转化 | 第37-38页 |
·阳性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38页 |
·测序及比对 | 第38页 |
·将所得的差异片段的反向Northern 点杂交验证 | 第38-40页 |
·标记cDNA 探针 | 第38-39页 |
·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实验步骤 | 第39页 |
·反向(reverse)Northern 杂交 | 第39-40页 |
·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实验步骤 | 第40页 |
·分析软件及网址 | 第40页 |
3 结果 | 第40-46页 |
·RNA 完整性检测 | 第40-41页 |
·葡萄糖处理下野生型Col 和突变体1951-2 基因表达的差异 | 第41-42页 |
·差异表达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42-44页 |
·基因差异表达片段的回收 | 第42-43页 |
·差异表达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43页 |
·差异表达条带的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差异表达片段的反向Northern 点杂交验证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第四章 AtRGS1在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中对葡萄糖信号的响应 | 第53-63页 |
1 材料 | 第54页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试剂 | 第5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土壤栽培 | 第54页 |
·拟南芥的杂交 | 第54-55页 |
·双突变体的鉴定 | 第55页 |
·萌发实验 | 第55页 |
·分析软件及网址 | 第55-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56-57页 |
·纯合双突变体的鉴定 | 第57-58页 |
·葡萄糖对各突变体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58-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3-66页 |
1 研究小结 | 第63-64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4-65页 |
3 深入研究设想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