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P2P蠕虫及其防御技术相关研究 | 第14-33页 |
·网络蠕虫相关介绍 | 第14-23页 |
·网络蠕虫的定义 | 第14-15页 |
·网络蠕虫的发展 | 第15-17页 |
·网络蠕虫的性质 | 第17-18页 |
·网络蠕虫的攻击原理 | 第18-19页 |
·网络蠕虫的分类 | 第19-23页 |
·P2P蠕虫相关介绍 | 第23-26页 |
·P2P蠕虫的定义 | 第23-24页 |
·P2P蠕虫的分类 | 第24-26页 |
·蠕虫防御基本原理 | 第26-32页 |
·蠕虫传播能力影响因素 | 第26页 |
·蠕虫防御基本思路 | 第26-27页 |
·现行蠕虫防御技术 | 第27-29页 |
·P2P蠕虫防御技术相关研究 | 第29-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自适应反应式良性蠕虫的P2P蠕虫防御机制研究 | 第33-58页 |
·引言 | 第33-36页 |
·良性蠕虫相关介绍 | 第36-41页 |
·良性蠕虫的定义 | 第36-37页 |
·良性蠕虫的功能结构 | 第37-39页 |
·良性蠕虫的工作机制 | 第39页 |
·良性蠕虫的扩散方式 | 第39-41页 |
·良性蠕虫的对抗模式 | 第41页 |
·基于自适应反应式良性蠕虫的P2P蠕虫防御机制 | 第41-47页 |
·防御机制成员构成 | 第42-43页 |
·防御机制基本操作 | 第43-45页 |
·反应式良性蠕虫基本操作 | 第43页 |
·自适应蠕虫传播基本操作 | 第43-45页 |
·自适应反应式良性蠕虫扩散算法 | 第45-46页 |
·防御机制实例分析 | 第46-47页 |
·仿真实验分析 | 第47-56页 |
·仿真环境及实验假设 | 第47-48页 |
·PeerSim简介 | 第47-48页 |
·仿真实验假设 | 第48页 |
·仿真实验参数 | 第48-50页 |
·仿真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50-56页 |
·网络拓扑结构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 | 第50-51页 |
·初始良性蠕虫驻留节点比例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 | 第51-52页 |
·初始良性蠕虫驻留位置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 | 第52-54页 |
·良性蠕虫TTL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 | 第54-55页 |
·蠕虫攻击能力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基于区域防御的分布式P2P蠕虫防御机制研究 | 第58-81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基于区域的分布式的P2P蠕虫防御机制 | 第59-70页 |
·基于区域防御的分布式P2P蠕虫防御机制的特点 | 第61-62页 |
·DRBDP防御机制组成 | 第62-65页 |
·DRBDP防御机制成员结构 | 第62-63页 |
·DRBDP中防御节点功能结构 | 第63-65页 |
·DRBDP防御体系功能描述 | 第65-70页 |
·DRBDP防御机制中防御节点的加入退出 | 第65-67页 |
·DRBDP防御机制中检测节点选择 | 第67-70页 |
·仿真实验分析 | 第70-80页 |
·仿真环境及实验假设 | 第70-71页 |
·仿真实验参数 | 第71-72页 |
·仿真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72-80页 |
·DRBDP防御系统状态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 | 第72-73页 |
·网络拓扑结构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 | 第73-75页 |
·防御区域数目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 | 第75-76页 |
·防御区域内检测节点比例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 | 第76-78页 |
·区域领导节点免疫能力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 | 第78-79页 |
·单位时间内加入防御区域节点数目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1-83页 |
·工作总结 | 第81-82页 |
·未来的研究工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