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P2P蠕虫防御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4页
   ·研究背景第11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论文主要工作第12-13页
   ·论文章节安排第13-14页
第二章 P2P蠕虫及其防御技术相关研究第14-33页
   ·网络蠕虫相关介绍第14-23页
     ·网络蠕虫的定义第14-15页
     ·网络蠕虫的发展第15-17页
     ·网络蠕虫的性质第17-18页
     ·网络蠕虫的攻击原理第18-19页
     ·网络蠕虫的分类第19-23页
   ·P2P蠕虫相关介绍第23-26页
     ·P2P蠕虫的定义第23-24页
     ·P2P蠕虫的分类第24-26页
   ·蠕虫防御基本原理第26-32页
     ·蠕虫传播能力影响因素第26页
     ·蠕虫防御基本思路第26-27页
     ·现行蠕虫防御技术第27-29页
     ·P2P蠕虫防御技术相关研究第29-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基于自适应反应式良性蠕虫的P2P蠕虫防御机制研究第33-58页
   ·引言第33-36页
   ·良性蠕虫相关介绍第36-41页
     ·良性蠕虫的定义第36-37页
     ·良性蠕虫的功能结构第37-39页
     ·良性蠕虫的工作机制第39页
     ·良性蠕虫的扩散方式第39-41页
     ·良性蠕虫的对抗模式第41页
   ·基于自适应反应式良性蠕虫的P2P蠕虫防御机制第41-47页
     ·防御机制成员构成第42-43页
     ·防御机制基本操作第43-45页
       ·反应式良性蠕虫基本操作第43页
       ·自适应蠕虫传播基本操作第43-45页
     ·自适应反应式良性蠕虫扩散算法第45-46页
     ·防御机制实例分析第46-47页
   ·仿真实验分析第47-56页
     ·仿真环境及实验假设第47-48页
       ·PeerSim简介第47-48页
       ·仿真实验假设第48页
     ·仿真实验参数第48-50页
     ·仿真实验及数据分析第50-56页
       ·网络拓扑结构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第50-51页
       ·初始良性蠕虫驻留节点比例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第51-52页
       ·初始良性蠕虫驻留位置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第52-54页
       ·良性蠕虫TTL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第54-55页
       ·蠕虫攻击能力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第55-56页
   ·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基于区域防御的分布式P2P蠕虫防御机制研究第58-81页
   ·引言第58-59页
   ·基于区域的分布式的P2P蠕虫防御机制第59-70页
     ·基于区域防御的分布式P2P蠕虫防御机制的特点第61-62页
     ·DRBDP防御机制组成第62-65页
       ·DRBDP防御机制成员结构第62-63页
       ·DRBDP中防御节点功能结构第63-65页
     ·DRBDP防御体系功能描述第65-70页
       ·DRBDP防御机制中防御节点的加入退出第65-67页
       ·DRBDP防御机制中检测节点选择第67-70页
   ·仿真实验分析第70-80页
     ·仿真环境及实验假设第70-71页
     ·仿真实验参数第71-72页
     ·仿真实验及数据分析第72-80页
       ·DRBDP防御系统状态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第72-73页
       ·网络拓扑结构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第73-75页
       ·防御区域数目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第75-76页
       ·防御区域内检测节点比例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第76-78页
       ·区域领导节点免疫能力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第78-79页
       ·单位时间内加入防御区域节点数目对防御机制的影响实验第79-80页
   ·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结论第81-83页
   ·工作总结第81-82页
   ·未来的研究工作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服务元架构的软件路由器调度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i3网络的信息查询与存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