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金刚经》的基本概况 | 第11-21页 |
·《金刚经》的产生年代 | 第11-13页 |
·从经文的思想内容来看 | 第11-12页 |
·从经文的文体形式来看 | 第12-13页 |
·从对释迦牟尼佛的描述程度来看 | 第13页 |
·《金刚经》的中文译本 | 第13-21页 |
·《金刚经》中文译本简介 | 第14-19页 |
·《金刚经》中文译本比较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金刚经》的时空观念 | 第21-24页 |
·《金刚经》中的时间概念——"劫" | 第21-22页 |
·《金刚经》中的空间概念——"千" | 第22-23页 |
·《金刚经》中"劫"和"千"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金刚经》的般若思想 | 第24-32页 |
·破除诸法相,不执著于法相 | 第25-27页 |
·破"四相",以明"我空" | 第25页 |
·破"六尘",以明"我空" | 第25-26页 |
·破如来身相,以见"如来" | 第26-27页 |
·破除非法相,不执著于"空"相 | 第27页 |
·破除心执,不执著于"心相" | 第27-32页 |
·发心而不住"发心相" | 第28页 |
·开悟而不住"开悟相" | 第28页 |
·庄严而不住"庄严相" | 第28-29页 |
·度众生而不住"度生相" | 第29页 |
·持经而不住"持经相" | 第29-30页 |
·布施而不住"布施相" | 第30页 |
·说法而不住"说法相"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金刚经》的佛性思想 | 第32-38页 |
·小乘佛教的佛性观念 | 第32-34页 |
·从早期佛教种姓平等观念体现出的佛性意义 | 第32-33页 |
·从小乘佛教心性观念体现出的佛性意义 | 第33-34页 |
·《金刚经》的佛性观念 | 第34-38页 |
·《金刚经》"自性清净心"的观念 | 第34-35页 |
·《金刚经》"无相"即佛性的观念 | 第35-36页 |
·《金刚经》"善性"即佛性的观念 | 第36页 |
·《金刚经》对《大般涅槃经》"一阐提"成佛的内在影响 | 第36-38页 |
第五章 《金刚经》的证悟方法 | 第38-45页 |
·《金刚经》证悟方法的提出及特点 | 第38-39页 |
·《金刚经》证悟方法的表达形式 | 第38-39页 |
·《金刚经》证悟方法的特点和功能 | 第39页 |
·《金刚经》证悟方式与西方两种论证方式的不同 | 第39-45页 |
·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模式 | 第40-41页 |
·形式逻辑的规则及其特点 | 第41页 |
·《金刚经》心灵体证方法的思维路径 | 第41-43页 |
·与黑格尔辩证法以及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第六章 《金刚经》的历史影响 | 第45-51页 |
·《金刚经》对中观学派的影响 | 第45-48页 |
·《金刚经》般若"空"思想对中观学派的影响 | 第46-47页 |
·《金刚经》特殊证悟方式对中观学派的影响 | 第47-48页 |
·《金刚经》对我国禅宗的影响 | 第48-51页 |
·《金刚经》对六祖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金刚经》对《坛经》思想的影响 | 第49-51页 |
结束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