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安徽电信网络智能化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安徽电信网络智能化的环境 | 第11-12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2-13页 |
·文章的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NGN的概念和技术协议 | 第14-24页 |
·NGN的概念和体系结构 | 第14-16页 |
·NGN的定义 | 第14-15页 |
·PSTN、PHS网络NGN改造后的体系架构 | 第15-16页 |
·NGN对传统交换网络的网改 | 第16-17页 |
·安徽电信 NGN改造及全网智能化目标 | 第17-18页 |
·软交换改造后的NGN | 第17页 |
·安徽电信 NGN全网智能化目标 | 第17-18页 |
·软交换工程涉及的NGN协议 | 第18-24页 |
·H.248/Megaco协议 | 第19-20页 |
·呼叫控制协议 | 第20-22页 |
·信令传输控制协议 SIGTRAN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安徽电信网络 NGN中软交换总体解决方案 | 第24-34页 |
·方案模型 | 第24-25页 |
·实施网络智能化的步骤 | 第25-26页 |
·全网NGN网络智能化方案的特点和优势 | 第26页 |
·软交换对现有网络的改造 | 第26-27页 |
·网络改造后的路由设计 | 第27-28页 |
·NGN网络中的终端接入方案 | 第28-34页 |
·SOHO方案(IAD接入) | 第28-30页 |
·集团、小区接入 | 第30-32页 |
·智能终端接入 | 第32-33页 |
·MSAG综合接入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软交换实现技术分析 | 第34-49页 |
·软交换中主要协议选择 | 第34-40页 |
·MAP与 MAP+方案比较分析 | 第34-36页 |
·MAP协议 | 第34-35页 |
·MAP+协议 | 第35-36页 |
·两种协议方案在实现功能比较 | 第36-38页 |
·MAP与 MAP+在实现 PSTN与PHS融合上的差异 | 第38-40页 |
·全话务汇接方式来实现两网融合的方案分析 | 第38-39页 |
·采用 MAP+互通方式实现两网融合方案 | 第39页 |
·基于 MAP的两网融合方案 | 第39-40页 |
·用户数据管理 | 第40-42页 |
·NGN中 SG组网 | 第42-43页 |
·NGN作为汇接局的处理能力 | 第43页 |
·NGN汇接局与基于NGN的长途 DC1之间的关系 | 第43-45页 |
·域间互通技术 | 第45-46页 |
·与移动3G的融合技术 | 第46-49页 |
第五章 系统安全防护技术 | 第49-57页 |
·组网安全性设计 | 第49页 |
·软交换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 第49-50页 |
·软交换系统对用户的认证机制 | 第50-53页 |
·Softswitch对 AG的认证机制 | 第50页 |
·Softswitch对 IAD的认证机制 | 第50-51页 |
·SIP终端的认证机制 | 第51-52页 |
·H.248的安全性保证 | 第52页 |
·病毒预防和检测机制 | 第52-53页 |
·软交换系统的容灾技术 | 第53-57页 |
·SS与 TG的归属容灾关系 | 第53-54页 |
·SS与 SG的归属容灾关系 | 第54页 |
·信令网关的容灾 | 第54-55页 |
·中继网关的容灾 | 第55-56页 |
·SHLR路由中断的容灾 | 第56页 |
·业务平台路由中断时的容灾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合肥大区的 PSTN/PHS智能化组网及设备容量配置 | 第57-69页 |
·网络智能化的业务提供模式 | 第57-58页 |
·合肥大区网络智能化组网 | 第58-61页 |
·新建 NGN汇接局 | 第58-59页 |
·新建一对 SHLR | 第59-60页 |
·NGN网络智能化主要设备组网图 | 第60-61页 |
·设备容量配置 | 第61-65页 |
·话务模型与基础参数 | 第61页 |
·中继网关容量 | 第61-65页 |
·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容量 | 第65-68页 |
·BHCA | 第65-66页 |
·IP侧带宽 | 第66页 |
·信令网关 SG设备容量 | 第66页 |
·SHLR设备容量需求 | 第66-68页 |
·设备的配置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9-70页 |
·总结 | 第69页 |
·今后的工作 | 第69-70页 |
论文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