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

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9页
前言第9-12页
一、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涵第12-15页
 (一) 主体性第12-13页
 (二) 主体性道德教育第13页
 (三)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及其特征第13-15页
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来源第15-31页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第15-19页
  1.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竞争”的要求第15-18页
  2. 抵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物化”要求第18-19页
 (二) 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时代需要第19-23页
  1. 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独立、自主和平等人格的要求第20-21页
  2. 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独特个性的要求第21-22页
  3. 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道德自律价值理性要求第22-23页
 (三) 走出高校道德教育困境的需要第23-26页
  1. 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理想第24页
  2. 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学生道德实际第24页
  3. 道德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第24-25页
  4. 道德教育环境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第25-26页
 (四) 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来源第26-31页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理论基础第26-27页
  2. 中国主体性道德教育理论是直接理论来源第27页
  3. 西方主体性道德教育理论提供理论借鉴第27-31页
三、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第31-41页
 (一) 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需要第31-33页
  1. 挖掘和满足大学生的各种主体性道德需要第31-32页
  2. 提升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需要层级第32-33页
 (二) 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意识第33-35页
 (三) 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能力第35-37页
 (四) 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第37-41页
  1.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代社会的人格典范第37-38页
  2.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品质的现实表征第38-39页
  3.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是道德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有机结合第39页
  4.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完整统一第39-41页
四、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现第41-48页
 (一) 树立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念第41-43页
  1.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第41-42页
  2. 树立自我教育意识第42页
  3. 树立教师服务意识第42-43页
 (二) 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第43-45页
  1. 体现道德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第43-44页
  2. 体现道德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第44页
  3. 体现道德教育内容的阶段性第44-45页
 (三) 采用主体性道德教育方法第45-48页
  1. 教师引导与主体参与相结合第45-46页
  2. 理论讲授与讨论认知相结合第46页
  3. 理论教学与道德教育实践相结合第46-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行基金投放回笼中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对策探索
下一篇: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优化处置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