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22页 |
一 中文提要 | 第16-17页 |
二 英文提要 | 第17-22页 |
绪论 | 第22-32页 |
一 中国基督教大学研究学术史回顾 | 第22-26页 |
二 福建协和大学个案研究的题解 | 第26-27页 |
三 本研究的一般意义与基本方法 | 第27-29页 |
四 本研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上篇 四十年岁月峥嵘:福建协和大学的发展概况 | 第32-168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第一章 福建协和大学的历史沿革 | 第34-48页 |
第一节 艰难筹建 | 第34-36页 |
第二节 三迁校址 | 第36-41页 |
第三节 历史归宿 | 第41-48页 |
一 注册问题 | 第41-45页 |
二 国有化问题 | 第45-48页 |
第二章 福建协和大学的历任校长 | 第48-76页 |
第一节 庄才伟校长 | 第48-52页 |
一 申请办学许可 | 第48-49页 |
二 筹措办学经费 | 第49-50页 |
三 奠定办学永久校址 | 第50-52页 |
第二节 高智校长 | 第52-56页 |
一 "恰当地方的恰当的人" | 第53页 |
二 立校园基础 树协大精神 | 第53-54页 |
三 "权力移交"先见之明 | 第54-56页 |
第三节 林景润校长 | 第56-65页 |
一 临危受命 有条不紊 | 第56-58页 |
二 协大精神 光大发扬 | 第58-62页 |
三 迁校深山 艰苦创业 | 第62-64页 |
四 复归魁岐 抱憾辞世 | 第64-65页 |
第四节 陈锡恩校长 | 第65-68页 |
第五节 杨昌栋校长 | 第68-70页 |
第六节 其他校长代理人 | 第70-76页 |
一 徐光荣先生 | 第70-72页 |
二 陈文渊先生 | 第72-74页 |
三 陈景磐先生和校政委员会 | 第74-76页 |
第三章 福建协和大学的组织机构 | 第76-112页 |
第一节 校董事会 | 第76-81页 |
第二节 行政机构 | 第81-92页 |
一 校务会议和教授会 | 第82-84页 |
二 教务处 | 第84-86页 |
三 训导处 | 第86-88页 |
四 总务处 | 第88-90页 |
五 各部门行政负责人 | 第90-92页 |
第三节 教学机构 | 第92-98页 |
第四节 辅教机构 | 第98-112页 |
一 各种委员会和研究会 | 第99-101页 |
二 各种学生社团组织 | 第101-102页 |
三 协大图书馆 | 第102-112页 |
第四章 福建协和大学的学程规则 | 第112-142页 |
第一节 招考与入学 | 第112-123页 |
一 招生概况 | 第112-121页 |
二 入学规程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修业过程 | 第123-134页 |
一 学分规则 | 第123-127页 |
二 助学机制 | 第127-134页 |
第三节 考核与毕业 | 第134-142页 |
一 学业考核制度 | 第135-136页 |
二 毕业标准 | 第136-138页 |
三 毕业生就业概况 | 第138-142页 |
第五章 福建协和大学的办学成果 | 第142-168页 |
第一节 办学设施 | 第142-148页 |
一 观音井校区 | 第142页 |
二 魁岐校区 | 第142-144页 |
三 邵武校区 | 第144-148页 |
四 魁岐复校校区 | 第148页 |
第二节 教师风采 | 第148-157页 |
第三节 学生写真 | 第157-164页 |
第四节 社会反响 | 第164-168页 |
中篇 博爱 牺牲 服务:福建协和大学的校训精神 | 第168-362页 |
引言 | 第169-170页 |
第六章 人格教育:福建协和大学的立校之本 | 第170-245页 |
第一节 博爱思想 | 第171-212页 |
一 宗教世界里的"博爱"思想 | 第171-185页 |
二 世俗生活里的"博爱"行动 | 第185-212页 |
第二节 民主革命信仰 | 第212-223页 |
一 三民主义教育在协大 | 第213-219页 |
二 新民主主义教育在协大 | 第219-223页 |
第三节 协作自治精神 | 第223-245页 |
一 学校主持下的学生协作自治教育 | 第223-233页 |
二 学校指导下的学生协作自治教育 | 第233-245页 |
第七章 教学科研:福建协和大学的办学之基 | 第245-306页 |
第一节 教学实践 | 第245-258页 |
一 课堂教学 | 第245-253页 |
二 课外实践 | 第253-258页 |
第二节 科研水平 | 第258-300页 |
一 协大科研水平的一般发展状况 | 第258-266页 |
二 《协大学术》开协大科研风气之先 | 第266-268页 |
三 协大五大科研阵地 | 第268-288页 |
四 协大其他科研团体 | 第288-296页 |
五 协大学生毕业论文 | 第296-300页 |
第三节 学术交流 | 第300-306页 |
一 客自远方来 | 第300-301页 |
二 外出讲学或研究 | 第301-306页 |
第八章 服务社会:福建协和大学的价值之光 | 第306-362页 |
第一节 爱国壮举 | 第306-339页 |
一 爱国求民族生存当从反日开始 | 第307-330页 |
二 爱国求民族进步当从反专制开始 | 第330-339页 |
第二节 乡村改造 | 第339-348页 |
一 开展农村服务 | 第339-344页 |
二 推行民众教育 | 第344-348页 |
第三节 忠守职业 | 第348-362页 |
一 教员 坚守教岗 | 第349-354页 |
二 学生 读书服务并重 | 第354-357页 |
三 毕业生 风采照人 | 第357-362页 |
下篇 基督化与中国化的"协和":福建协和大学的历史地位 | 第362-438页 |
引言 | 第363-364页 |
第九章 福建协和大学与基督教(文化) | 第364-382页 |
第一节 协大是基督教文化东渐的产物 | 第364-373页 |
一 基督教界资助在协大 | 第364-365页 |
二 神学教育在协大 | 第365-369页 |
三 基督教文化形式在协大 | 第369-373页 |
第二节 协大对基督教(文化)的改造 | 第373-382页 |
一 非基督运动和国人主校 | 第373-379页 |
二 新中国对协大的改造 | 第379-382页 |
第十章 福建协和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 第382-391页 |
第一节 校内中外籍教工间的中西文化交流 | 第382-383页 |
第二节 协大师生间的中西文化交流 | 第383-386页 |
第三节 协大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极:外语教育 | 第386-391页 |
第十一章 福建协和大学和基督教教育中国化 | 第391-426页 |
第一节 协大教育必然中国化 | 第391-399页 |
一 国民政府立案与协大教育中国化 | 第391-395页 |
二 抗日战争和协大教育中国化 | 第395-397页 |
三 新中国国有化与协大教育中国化 | 第397-399页 |
第二节 协大中国历史文化研究 | 第399-417页 |
一 协大中国文化研究的条件 | 第399-401页 |
二 福建(中国)文化研究会和《福建文化》 | 第401-410页 |
三 协大其他会社的国学研究 | 第410-417页 |
第三节 协大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贡献 | 第417-426页 |
一 协大的两个教育特色 | 第417-424页 |
二 协大对福建教育的贡献 | 第424-426页 |
结语 | 第426-429页 |
参考文献 | 第429-438页 |
一、中文档案文献 | 第429-431页 |
二、英文档案文献 | 第431-432页 |
三、报刊杂志 | 第432-436页 |
四、相关专著 | 第436-437页 |
五、相关论文 | 第437-438页 |
附录 | 第438-484页 |
1、福建协和大学史略 | 第438-440页 |
2、福建协和大学组织大纲 | 第440-441页 |
3、福建协和大学训导规则(训导处1944年颁布) | 第441-443页 |
4、福建协和大学民国卅四学年下学期(1945年春)各院系课程学分表 | 第443-445页 |
5、《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学则》(1948年教务会议通过,1949年校务会议修正通过) | 第445-447页 |
6、《福建文化》历期目录 | 第447-453页 |
7、福建协和大学历届毕业生毕业论文 | 第453-463页 |
8、福建协和大学大事记 | 第463-466页 |
9、私立福建协和大学迁邵以来大事记(1938—1942) | 第466-469页 |
10、福建协和大学的历届毕业生名录 | 第469-474页 |
11、福建协和大学校友与福建协和大学 | 第474-484页 |
(1) 母校校名词条刊入《辞海》增订版 | 第474-475页 |
(2) 协大复校努力之始末(倡议书、致校友信、复校捐款退还情况) | 第475-480页 |
(3) 福建协和大学校友回忆录和访谈录(俞永受、林纪焘、金章岩) | 第480-484页 |
后记(致谢) | 第484-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