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序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24页 |
1 红辣椒综合利用现状 | 第13-17页 |
·红辣椒的产地和品种 | 第13页 |
·红辣椒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 第13-17页 |
·红辣椒开发利用现状 | 第17页 |
2 辣椒碱的性质、含量分布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17-19页 |
·辣椒碱理化性质 | 第17-18页 |
·辣椒碱含量分布 | 第18页 |
·辣椒碱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18-19页 |
3 辣椒碱的制取方法简介 | 第19-21页 |
·从天然辣椒中提取辣椒碱法 | 第19-20页 |
·用生物细胞培养法制取辣椒碱法 | 第20-21页 |
·用化学合成法制取辣椒碱法 | 第21页 |
·各种制取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21页 |
4 辣椒碱制剂的现状 | 第21-24页 |
·镇痛药物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辣椒碱制剂现状及透皮技术发展 | 第22-23页 |
·表面活性剂泡囊的简介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不同品种辣椒中辣椒碱含量的比较 | 第24-35页 |
1 试药与仪器 | 第24页 |
·试药 | 第24页 |
·仪器 | 第24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4-34页 |
·红辣椒的预处理 | 第24页 |
·辣椒碱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4-27页 |
·辣椒碱提取方法 | 第24-25页 |
·辣椒碱提取工艺条件 | 第25-27页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25页 |
·提取温度的确定 | 第25-26页 |
·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提取条件 | 第26-27页 |
·辣椒碱含量分析方法 | 第27-32页 |
·HPLC 法辣椒碱含量测定方法学考查 | 第27-32页 |
·原理、检测波长与流动相选择 | 第27-28页 |
·样品制备 | 第28页 |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 第28页 |
·可行性 | 第28-30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0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0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0-31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31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1-32页 |
·辣椒碱含量测定 | 第32-34页 |
·27 个品种辣椒中辣椒碱含量测定 | 第32-34页 |
·辣椒碱在辣椒皮、籽中的分布 | 第34页 |
3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高纯辣椒碱的分离与纯化 | 第35-52页 |
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35页 |
·试药与试剂 | 第3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5-50页 |
·TLC 展开系统选择 | 第35-36页 |
·辣椒碱类化合物的提取 | 第36-39页 |
·辣椒碱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工艺流程 | 第37-38页 |
·萃取溶剂的选择 | 第38页 |
·辣椒碱萃取率试验 | 第38页 |
·石油醚萃取辣椒红色素 | 第38-39页 |
·乙酸乙酯萃取辣椒碱类化合物 | 第39页 |
·粗品辣椒碱的分离与纯化 | 第39-44页 |
·粗分离柱层析材料的选择 | 第40页 |
·粗品辣椒碱的分离纯化工艺 | 第40-41页 |
·TLC 检测 | 第41页 |
·HPLC 检测 | 第41-44页 |
·粗分离结晶成分鉴定 | 第42页 |
·粗分离浓缩液成分鉴定 | 第42-44页 |
·反相C18硅胶柱层析法制备辣椒碱单体结晶 | 第44-47页 |
·辣椒碱单体分离材料的选择 | 第44-45页 |
·辣椒碱单体的分离纯化工艺 | 第45页 |
·HPLC 检测 | 第45-47页 |
·辣椒碱纯度确证 | 第47-50页 |
·分离辣椒碱单体与辣椒碱对照品的UV 检测 | 第47-48页 |
·分离辣椒碱单体与辣椒碱对照品的HPLC 检测 | 第48-49页 |
·分离辣椒碱单体与辣椒碱对照品的TLC 鉴定 | 第49-50页 |
·高纯辣椒碱与辣椒碱对照品的熔点测定 | 第50页 |
3 结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辣椒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Niosomes)的研制 | 第52-67页 |
1 试药与仪器 | 第52页 |
·试药 | 第52页 |
·仪器 | 第5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2-65页 |
·辣椒碱Niosomes 的制备工艺 | 第52-54页 |
·Span 系列的溶剂选择 | 第52页 |
·辣椒碱Niosomes 的制备方法选择 | 第52-53页 |
·制备温度的选择 | 第53页 |
·制备转速的确定 | 第53-54页 |
·水化时间的确定 | 第54页 |
·辣椒碱Niosomes 的包封率测定方法 | 第54-58页 |
·辣椒碱Niosomes 的包封率测定方法选择 | 第54-55页 |
·UV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55页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5-56页 |
·辣椒碱Niosomes UV 值的测定 | 第56页 |
·透析法测定包封率 | 第56-58页 |
·透析时间的确定 | 第56页 |
·游离辣椒碱透析能力考察 | 第56-57页 |
·辣椒碱的加样透析能力考察 | 第57页 |
·空白 Niosomes 透过透析袋能力的考察 | 第57-58页 |
·测定辣椒碱Niosomes 包封率 | 第58页 |
·辣椒碱Niosomes 处方设计的考察 | 第58-62页 |
·以0.9%NaCl 为水化介质,进行处方设计 | 第58-60页 |
·以0.9%NaCl 为水化介质,进行处方筛选 | 第60页 |
·水化介质pH 对处方包封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辣椒碱Niosomes处方筛选的最终结果 | 第61页 |
·不同的辣椒碱Niosomes的形态观察及粒度分析 | 第61-62页 |
·四种外用辣椒碱制剂释放度考察 | 第62-65页 |
·四种外用辣椒碱制剂的处方 | 第62-63页 |
·辣椒碱Niosomes 释放度处方选择 | 第62页 |
·释放度实验制剂处方 | 第62-63页 |
·四种外用辣椒碱制剂的样品制备 | 第63页 |
·制剂样品制备工艺 | 第63页 |
·制剂粘稠度调整 | 第63页 |
·HPLC 色谱条件及标准曲线 | 第63-64页 |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 第63页 |
·标准曲线 | 第63-64页 |
·四种外用辣椒碱制剂释放度实验 | 第64-65页 |
·释放度实验方法 | 第64页 |
·释放度实验数据 | 第64-65页 |
3 结论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