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兰组织培养及组培苗抗旱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本研究意义 | 第10-21页 |
1、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2、本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3、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金线兰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1-35页 |
一、引言 | 第21页 |
二、材料和方法 | 第21-26页 |
1. 材料 | 第2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1-26页 |
·外植体的表面消毒 | 第21页 |
·接种方式 | 第21-22页 |
·培养条件 | 第22页 |
·实验设计 | 第22-26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地上茎组织培养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 第26-30页 |
·根状茎组织培养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 第30-33页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金线兰组培苗抗旱性研究 | 第35-61页 |
一、引言 | 第35-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40页 |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41-54页 |
1、水分胁迫对金线兰地上茎组培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41-46页 |
2、水分胁迫对金线兰根状茎组培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46-51页 |
3、同工酶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 第51-52页 |
·过氧化氢同工酶分析 | 第52页 |
·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分析 | 第52-53页 |
4、两种组培苗的抗旱性综合评判 | 第53-54页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54-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图版说明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 第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