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英文提要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章 历代古诗选本流变 | 第23-32页 |
第一节 汉魏六朝:古诗选本的滥觞期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唐宋元:古诗选本的发展期 | 第25-29页 |
第三节 明清:古诗选本的繁荣期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明代古诗选本的存佚和分类 | 第32-79页 |
一、通代诗选 | 第33-62页 |
二、断代诗选 | 第62-63页 |
三、诗人合选 | 第63-68页 |
四、僧诗选本 | 第68页 |
五、女性诗选 | 第68-71页 |
六、地区诗选 | 第71-72页 |
七、待考 | 第72-79页 |
第三章 明代古诗选本(部分)述评 | 第79-146页 |
一、 刘成德《汉魏诗集》 | 第79-82页 |
二、 杨慎《风雅逸篇》、《五言律祖》 | 第82-90页 |
三、 张谦《六朝诗汇》 | 第90-91页 |
四、 冯惟讷《风雅广逸》和《汉魏诗纪》 | 第91-93页 |
五、刘濂《九代乐章》 | 第93-97页 |
六、佚名《六朝诗集》 | 第97-99页 |
七、浦南金《诗学正宗》 | 第99-101页 |
八、徐献忠《乐府原》和《六朝声偶集》 | 第101-110页 |
九、刘节《周诗遗轨》 | 第110-111页 |
十、李念《选诗》三卷 | 第111-112页 |
十一、梅鼎祚《汉魏诗乘》、《八代诗乘》、《古乐苑》 | 第112-119页 |
十二、张之象《古诗类苑》 | 第119-121页 |
十三、臧懋循《古诗所》 | 第121-123页 |
十四、刘一相《诗宿》 | 第123-126页 |
十五、吕阳《汉魏诗选》 | 第126-127页 |
十六、邵一儒《六朝声偶删补》 | 第127-129页 |
十七、唐汝谔《古诗解》 | 第129-130页 |
十八、麻三衡《古逸诗载》 | 第130-132页 |
十九、徐师曾《诗体明辩》 | 第132-134页 |
二十、黄廷鹄《诗冶》 | 第134-136页 |
二十一、释普文《古今禅藻集》 | 第136-138页 |
二十二、郑文昂《古今名媛汇诗》 | 第138-140页 |
二十三、张之象《彤管新编》 | 第140-141页 |
二十四、郦琥《姑苏新刻彤管遗编》 | 第141-142页 |
二十五、马嘉松《花镜隽声》 | 第142-144页 |
二十六、胡缵宗《雍音》 | 第144-146页 |
第四章 明代部分重要古诗选本版本源流考 | 第146-180页 |
第一节 《古今诗删》版本考辨 | 第146-149页 |
第二节 《古诗归》成书与版本考辨 | 第149-176页 |
第三节 《石仓十二代诗选》版本考辨 | 第176-180页 |
第五章 明代古诗选本与诗歌创作 | 第180-204页 |
第一节 古诗选本与前后七子复古派诗歌创作 | 第180-190页 |
第二节 《古诗归》与竟陵派诗歌创作 | 第190-204页 |
第六章 明代古诗选本与诗学思潮 | 第204-244页 |
第一节 明代古诗选本与文学思潮 | 第204-207页 |
第二节 李攀龙《古今诗删》与复古思潮 | 第207-215页 |
第三节 《古诗归》与竟陵派诗歌理论 | 第215-228页 |
第四节 《古诗镜》与陆时雍的诗学观 | 第228-244页 |
第七章 明代古诗选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 第244-252页 |
一 | 第245-247页 |
二 | 第247-249页 |
三 | 第249-2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2-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