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苯胺简介 | 第12-14页 |
·苯胺性质 | 第12页 |
·苯胺废水来源 | 第12-13页 |
·苯胺危害 | 第13-14页 |
·苯胺类物质降解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物理化学法降解苯胺类物质 | 第14-15页 |
·化学法降解苯胺类物质 | 第15页 |
·生物法降解苯胺类物质 | 第15-17页 |
·高效苯胺降解菌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具有降解苯胺类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 | 第17-18页 |
·苯胺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机理 | 第18-19页 |
·高效菌在处理苯胺废水生物工艺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低温微生物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冷适应微生物基础研究概述 | 第21页 |
·分子适应性 | 第21-22页 |
·低温微生物处理污水现状 | 第22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25-41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培养基 | 第26页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灭菌方法 | 第26页 |
·高效低温苯胺降解混合菌群的驯化筛选 | 第26-27页 |
·高效低温苯胺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27-29页 |
·菌种保藏 | 第29-30页 |
·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30页 |
·实验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电子显微镜观察方法 | 第30-31页 |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31页 |
·微生物活性检测方法 | 第31页 |
·水质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实验设计 | 第32-41页 |
·高效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2页 |
·高效菌降解苯胺能力的测定 | 第32-33页 |
·外加碳源氮源对混合菌群的影响 | 第33页 |
·高效菌菌胶团形成能力测试 | 第33-34页 |
·高效菌生物絮凝性实验 | 第34页 |
·高效苯胺降解菌群的温度适应性 | 第34页 |
·主要环境因子对高效菌生长及降解苯胺的影响 | 第34-35页 |
·培养基主要成分对高效菌生长及降解苯胺的影响 | 第35-36页 |
·接菌量对高效菌生长及降解苯胺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底物的利用 | 第37页 |
·高效菌降解苯胺动力学实验 | 第37-38页 |
·苯胺与葡萄糖共基质代谢实验 | 第38页 |
·苯胺与苯酚共基质代谢实验 | 第38页 |
·苯胺降解与NH_4~+的释放 | 第38-39页 |
·苯胺降解过程中COD的变化规律 | 第39页 |
·高效菌在SBR反应器中的强化实验 | 第39-41页 |
第3章 高效低温苯胺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41-54页 |
·高效低温苯胺降解菌群的筛选及特性 | 第41-44页 |
·混合菌群的筛选 | 第41页 |
·混合菌群的特性 | 第41-44页 |
·高效低温苯胺降解菌的筛选 | 第44-48页 |
·菌种初筛 | 第44-46页 |
·菌种复筛 | 第46-48页 |
·高效低温苯胺降解菌的鉴定 | 第48-52页 |
·常规鉴定 | 第49-51页 |
·脂肪酸鉴定 | 第51页 |
·16S rRNA核苷酸序列鉴定 | 第51页 |
·鉴定结果 | 第51-52页 |
·菌株JH-9 的保藏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高效菌JH-9 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 第54-75页 |
·主要环境因子对菌株JH-9 降解苯胺的影响 | 第54-56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54页 |
·pH的影响 | 第54页 |
·溶解氧的影响 | 第54-56页 |
·培养基主要成分对菌株JH-9 降解苯胺的影响 | 第56-58页 |
·外加碳源的影响 | 第56页 |
·外加氮源的影响 | 第56-57页 |
·碳源的不同质量浓度比的影响 | 第57页 |
·碳源和磷源的不同质量浓度比的影响 | 第57-58页 |
·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58页 |
·接菌量对菌株JH-9 降解苯胺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不同底物的利用 | 第59-60页 |
·菌株JH-9 降解苯胺动力学 | 第60-68页 |
·苯胺初始质量浓度对菌株JH-9 及降解苯胺的影响 | 第62-64页 |
·菌株JH-9 降解低浓度苯胺动力学 | 第64-66页 |
·菌株JH-9 降解高浓度苯胺动力学 | 第66-68页 |
·苯胺与葡萄糖共基质代谢特性 | 第68-70页 |
·共基质代谢概述 | 第68-69页 |
·菌株JH-9 对葡萄糖与苯胺的共基质代谢结果 | 第69-70页 |
·苯胺与苯酚共基质代谢特性 | 第70-71页 |
·苯胺降解与NH_4~+的释放 | 第71-73页 |
·苯胺降解过程中COD值的变化规律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高效菌在SBR系统中的强化效果 | 第75-105页 |
·高效菌对苯胺废水的生物强化效果 | 第75-82页 |
·苯胺的去除 | 第75-76页 |
·苯胺降解过程中氮元素的轨迹变化 | 第76页 |
·TOC的去除 | 第76-79页 |
·TN的变化 | 第79页 |
·菌体数量的变化 | 第79-81页 |
·系统间的菌群结构简析 | 第81-82页 |
·苯胺长期存在下的生物强化效果 | 第82-87页 |
·苯胺的去除 | 第82-85页 |
·TOC的去除 | 第85-86页 |
·TN的变化 | 第86-87页 |
·浓度负荷冲击时的生物强化效果 | 第87-91页 |
·苯胺的去除 | 第87-89页 |
·TOC的去除 | 第89-90页 |
·TN的变化 | 第90-91页 |
·pH负荷冲击时的生物强化效果 | 第91-94页 |
·苯胺的去除 | 第91-92页 |
·TOC的去除 | 第92-93页 |
·TN的变化 | 第93-94页 |
·苯酚毒物负荷冲击时的生物强化效果 | 第94-98页 |
·苯胺的去除 | 第94-95页 |
·苯酚的去除 | 第95-97页 |
·TOC的去除 | 第97页 |
·TN的变化 | 第97-98页 |
·贫营养环境下的生物强化效果 | 第98-101页 |
·苯胺的去除 | 第98-100页 |
·TOC的去除 | 第100-101页 |
·TN的变化 | 第101页 |
·污泥性质的比较 | 第101-103页 |
·污泥浓度的比较 | 第101-102页 |
·污泥沉降比的比较 | 第102-103页 |
·微生物活性的比较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节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附录 | 第115-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