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钼杂多化合物制备及其在柴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 ·前言 | 第10页 |
| ·杂多化合物简介 | 第10-17页 |
| ·杂多化合物的结构 | 第10-12页 |
| ·杂多化合物的合成 | 第12-14页 |
| ·杂多化合物的催化应用 | 第14-17页 |
| ·杂多化合物的酸催化 | 第14-16页 |
| ·杂多化合物的选择性氧化 | 第16-17页 |
| ·柴油氧化脱硫概况 | 第17-24页 |
| ·柴油催化氧化脱硫机理 | 第18-20页 |
| ·柴油氧化脱硫技术 | 第20-24页 |
| ·Petro Star公司CED技术 | 第20页 |
| ·日本PEC技术 | 第20-22页 |
| ·Unipue公司的柴油氧化脱硫技术 | 第22页 |
| ·超声波氧化脱硫技术 | 第22页 |
| ·光化学氧化脱硫技术 | 第22页 |
| ·生物氧化脱硫技术 | 第22-23页 |
| ·分子氧直接氧化脱硫 | 第23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3-24页 |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4-25页 |
| 第2章 磷钼杂多化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25-37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 ·实验步骤 | 第26页 |
| ·Keggin结构的磷钼杂多酸钠盐的合成 | 第26页 |
| ·HPA-n的合成 | 第2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 ·合成的条件及实验现象 | 第27页 |
| ·合成条件的确定 | 第27页 |
| ·实验现象 | 第27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7-29页 |
| ·XRD图谱分析 | 第29-34页 |
| ·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3章 P-MO-V杂多化合物应用于柴油脱硫实验 | 第37-45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 ·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 ·HPA-n在柴油中的催化性能 | 第39-41页 |
| ·H_2O_2体系 | 第39-40页 |
| ·H_2O_2-过氧乙酸体系 | 第40-41页 |
| ·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时间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剂油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镧钼钒磷杂多化合物催化氧化脱硫 | 第45-56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 ·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 ·P-Mo-V杂多酸的合成 | 第46页 |
| ·镧钼钒磷杂多酸铵盐的合成 | 第46页 |
| ·镧钼钒磷杂多酸铵盐催化氧化脱硫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 ·合成条件的选择 | 第46-47页 |
| ·化合物的表征 | 第47-52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7-49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9-51页 |
| ·差热-热重分析(TG-DSC) | 第51-52页 |
| ·镧钼钒磷杂多酸铵盐在柴油氧化脱硫中的催化性 | 第52-53页 |
| ·萃取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