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荀子“人之性恶”的含义 | 第9-31页 |
第一节 先秦文献中的生与性 | 第9-10页 |
第二节 荀子论“天性” | 第10-17页 |
一、“生之所以然”之“性” | 第10-13页 |
二、“不事而自然”之“性” | 第13-17页 |
第三节 荀子论“习性” | 第17-31页 |
一、“生而离其朴、离其资”之“性” | 第17-19页 |
二、“人生而有知”之“性” | 第19-21页 |
三、情、知、能 | 第21-23页 |
第四节“恶”不属于性 | 第23页 |
一、荀子关于善与恶的界定 | 第23-25页 |
二、恶的出现与边界 | 第25-26页 |
三、恶的来源 | 第26-29页 |
四、荀子强调“人之性恶”的原因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本于人性之朴而成于人道之隆 | 第31-48页 |
第一节 人皆有“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人何以知“道” | 第33-40页 |
一、心的主体性 | 第33-36页 |
二、虚壹而静 | 第36-38页 |
三、治心之道 | 第38-40页 |
第三节 人之所以为人者—性伪之合 | 第40-48页 |
一、礼义的起因 | 第43-44页 |
二、礼义的来源与本质 | 第44-46页 |
三、道德价值的根源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对荀子人性论的总体定位 | 第48-52页 |
一、荀子对人性实际内容及其价值属性的看法 | 第48-49页 |
二、“性伪之分”与“性伪之合”、人性之朴与人道之隆 | 第49-50页 |
三、对“化性起伪”的再理解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荀子人性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 第56-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