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一、蓝藻毒素的种类、结构及毒性机理 | 第11-15页 |
二、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机制 | 第15-16页 |
三、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四、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分析方法 | 第17-23页 |
五、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 第23-27页 |
六、饮水和食品中MC 的污染 | 第27-28页 |
七、危险性分析 | 第28-29页 |
八、微囊藻毒素与水生生物间的相互影响 | 第29-33页 |
第二章 星云湖微囊藻毒素的季节变化 | 第33-49页 |
一、前言 | 第33-37页 |
1. 研究地点概况 | 第33-35页 |
2. 研究背景 | 第35-37页 |
3.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1. 采样点分布及方法 | 第37-38页 |
2. 理化和生物指标的测定 | 第38-39页 |
3. 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和分析 | 第39页 |
三、结果 | 第39-45页 |
1. 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 | 第39-42页 |
2. 微囊藻毒素种类组成及其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42-45页 |
3. 星云湖水质和理化指标 | 第45页 |
4. 微囊藻毒素含量与微囊藻生物量及各项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45页 |
四、讨论 | 第45-46页 |
五、结论 | 第46-49页 |
第三章 腹腔注射条件下微囊藻毒素在鳙中组织分布及净化机制探讨 | 第49-61页 |
一、前言 | 第49-5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49-50页 |
2. 研究目的 | 第50-51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1. 粗提液的制备和MC 的测定 | 第51页 |
2. 实验所用鱼 | 第51-52页 |
3. 鱼的染毒与采样 | 第52页 |
4. 鱼体中各组织器官中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和分析 | 第52-55页 |
三、结果 | 第55-57页 |
1. 鱼体中各组织器官的MC含量分布 | 第55-57页 |
2. 鱼缸水中MC含量变化 | 第57页 |
四、讨论 | 第57-59页 |
五、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7页 |
附录:在学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