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技术发展概况 | 第8-14页 |
·制动能量回收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典型再生制动控制理论的简单介绍 | 第10-13页 |
·限制再生制动的条件 | 第13-14页 |
·汽车ABS系统的控制及作用 | 第14-16页 |
·传统汽车 ABS的控制及作用 | 第14-15页 |
·混合动力汽车 ABS的控制及作用 | 第15-16页 |
·国内外再生制动及 ABS技术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技术描述及制动特性的研究 | 第19-32页 |
·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的技术描述 | 第19-22页 |
·混和动力客车制动力分配 | 第22-25页 |
·理想制动力分配 | 第22-24页 |
·实际制动力分配 | 第24-25页 |
·根据 ECE法规进行混和动力城市客车制动力分配 | 第25-31页 |
·ECE制动法规 | 第26-27页 |
·制动强度和利用附着系数 | 第27-29页 |
·根据 ECE制动法规确定混合动力客车制动力的重新分配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32-40页 |
·混合动力客车再生制动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32-33页 |
·混合动力客车摩擦制动力 | 第33-35页 |
·整车摩擦最大制动力 | 第33-34页 |
·制动踏板开度和制动力需求的关系 | 第34-35页 |
·再生制动力限值的确定 | 第35-37页 |
·不同制动压力下的驱动轴上再生制动力矩的上限值 | 第35-36页 |
·不同制动压力状态下的电机再生制动力矩的上限值 | 第36-37页 |
·混合动力客车再生制动策略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混合动力客车防抱死控制算法研究 | 第40-56页 |
·基于逻辑门限值控制的ABS控制算法研究 | 第40-45页 |
·高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制动控制 | 第41-42页 |
·低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制动控制 | 第42-43页 |
·由高附着系数路面跳跃到低附着系数路面上的控制 | 第43-45页 |
·防抱死过程中,再生制动力矩的控制 | 第45-53页 |
·R门限值 | 第45-47页 |
·R-a0制动过程分析及控制 | 第47-51页 |
·a0后制动过程分析及控制 | 第51-53页 |
·防抱死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流程 | 第53-55页 |
·气压压力控制算法流程图 | 第53-54页 |
·再生制动力矩控制算法流程图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模型建立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56-82页 |
·混合动力商用车系统模型 | 第56-68页 |
·整车模型 | 第57-59页 |
·车轮动载荷计算模块 | 第59-60页 |
·车轮侧偏角计算模块 | 第60-62页 |
·轮胎模型 | 第62-64页 |
·气压制动系统模型 | 第64-65页 |
·制动器模型 | 第65-66页 |
·再生制动系统模型 | 第66页 |
·防抱死系统控制逻辑模型 | 第66-68页 |
·道路环境模型 | 第68页 |
·典型工况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8-81页 |
·高附着系数路面上的仿真 | 第68-73页 |
·低附着系数路面上的仿真 | 第73-77页 |
·对接路面上的仿真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摘要 | 第89-92页 |
Abstract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