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3-19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 ·实验药物 | 第13页 |
| ·主要试剂 | 第13页 |
| ·主要仪器 | 第13-14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4-18页 |
| ·动物分组 | 第14页 |
| ·动物造模 | 第14-15页 |
| ·亚低温的实施与维持 | 第15页 |
| ·给药方法 | 第15页 |
| ·神经功能障碍检查与评定 | 第15-16页 |
| ·组织取材 | 第16页 |
|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16-18页 |
| ·标本大体观察 | 第16页 |
| ·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16-17页 |
| ·Bcl-2、Bax蛋白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 | 第17-18页 |
| ·图像分析 | 第18页 |
| 3. 统计学分析 | 第18-19页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9-25页 |
|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第19-20页 |
| 2. 标本大体变化 | 第20-21页 |
| 3. HE染色病理形态学变化 | 第21-22页 |
| 4. 出血灶周Bcl-2、Bax蛋白的表达 | 第22-25页 |
| ·各组大鼠脑出血后各时间点Bcl-2、Bax灰度值的比较 | 第22页 |
| ·各组大鼠脑出血后各时间点Bcl-2、Bax阳性细胞率及Bcl-2/Bax比值的比较 | 第22-25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5-39页 |
| 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第25-28页 |
| ·关于出血性中风概念认识的过程 | 第25-26页 |
| ·中医学对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6-28页 |
| 2.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 | 第28-31页 |
| ·脑出血的病理改变 | 第28-29页 |
| ·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的损伤机制 | 第29-31页 |
| 3. 亚低温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3页 |
| 4. 实验性脑出血模型选择与评估 | 第33-35页 |
| 5. 亚低温联合七叶皂苷钠通过调节Bcl-2、Bax蛋白的表达对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35-39页 |
| ·Bcl-2家族与神经细胞凋亡 | 第35-36页 |
| ·亚低温联合七叶皂苷钠对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36-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附录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