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集体行动形式的转变--以S厂工人集体行动事件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 第7-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9-13页 |
·工人—行动者 | 第9-10页 |
·集体行动与集体行动形式 | 第10-12页 |
·利益表达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的确定 | 第13-21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国外学者对集体行动形式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国内学者对工人集体行动形式的研究 | 第16-18页 |
·研究的理论选择 | 第18-20页 |
·文章框架与具体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文章框架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行动的情境 | 第21-30页 |
·调查企业介绍 | 第21-22页 |
·工人与企业关系的重构 | 第22-23页 |
·改制前工人与企业的关系:依附者与被依附者 | 第22页 |
·改制后工人与企业的关系:债权人与债务人 | 第22-23页 |
·群体行动的条件准备 | 第23-30页 |
·群体强同质性:共同利益目标的形成 | 第24-25页 |
·资源的匮乏:集体行动成为手段 | 第25-27页 |
·行动者的利益偏好:行动手段的合法与有效 | 第27-28页 |
·集体行动领导者的出现:行动组织化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行动实践:集体行动形式的转变过程 | 第30-43页 |
·信访:制度内集体行动形式的启用 | 第31-35页 |
·集体行动目标合理性的框释 | 第31-33页 |
·内生性领导的行动经验 | 第33-35页 |
·护厂:集体行动形式的初次转变 | 第35-38页 |
·对于制度内集体行动形式“无效”性的判断 | 第35-36页 |
·工厂对集体行动的意义 | 第36-38页 |
·静坐示威:集体行动形式的再次转变 | 第38-40页 |
·集体行动形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 第40-43页 |
·集体行动形式的类型 | 第40-41页 |
·成本—收益的权衡 | 第41-42页 |
·政府与行动者、警察与行动者的互动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3-47页 |
·研究的发现与不足 | 第43-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51-53页 |
附录2 结构式访谈提纲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