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中央低凸起带砂体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论文题目来源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2页 |
2.1 区域概况 | 第17-18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8-20页 |
2.2.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8页 |
2.2.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8-20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20-22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22-44页 |
3.1 层序界面识别 | 第22-31页 |
3.1.1 二级层序界面 | 第22-24页 |
3.1.2 三级层序界面 | 第24-29页 |
3.1.3 四级层序界面 | 第29-30页 |
3.1.4 五级层序界面 | 第30-31页 |
3.2 单井层序划分 | 第31-36页 |
3.3 全区层序格架建立 | 第36-40页 |
3.4 中央低凸起带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 第40-44页 |
第4章 古地貌、古物源、古气候研究 | 第44-87页 |
4.1 古地貌 | 第44-66页 |
4.1.1 残余地层厚度分析 | 第44-45页 |
4.1.2 剥蚀量恢复 | 第45-55页 |
4.1.3 去压实校正 | 第55-57页 |
4.1.4 古水深校正 | 第57-59页 |
4.1.5 古地貌恢复成果 | 第59-66页 |
4.2 古物源 | 第66-79页 |
4.2.1 重矿物分析 | 第66-74页 |
4.2.2 砂岩矿物组分分析 | 第74-77页 |
4.2.3 中央低凸起带物源综合分析 | 第77-79页 |
4.3 古气候 | 第79-87页 |
第5章 中央低凸起带沉积体系研究 | 第87-140页 |
5.1 中央低凸起带砂体沉积相类型 | 第87-94页 |
5.1.1 分流河道砂体 | 第87页 |
5.1.2 河口坝砂体 | 第87-90页 |
5.1.3 滩坝砂体 | 第90-92页 |
5.1.4 重力流砂体 | 第92-94页 |
5.2 中央低凸起带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94-140页 |
5.2.1 沙四上亚段 | 第95-101页 |
5.2.2 沙三下亚段 | 第101-107页 |
5.2.3 沙三中亚段 | 第107-118页 |
5.2.4 沙三上亚段 | 第118-124页 |
5.2.5 沙二下亚段 | 第124-130页 |
5.2.6 沙二上亚段 | 第130-135页 |
5.2.7 沙一段 | 第135-140页 |
第6章 中央低凸起带砂体成因机制 | 第140-153页 |
6.1 中央低凸起带砂体发育控制因素 | 第140-147页 |
6.1.1 可容空间与物源供给的匹配关系 | 第140-144页 |
6.1.2 高频湖平面变化 | 第144-145页 |
6.1.3 构造运动和古地形地貌 | 第145页 |
6.1.4 沉积微相 | 第145-147页 |
6.2 中央低凸起带砂体成因分析 | 第147-151页 |
6.2.1 前期三角洲河道与河口坝叠置 | 第147-148页 |
6.2.2 后期波浪作用改造形成滩坝 | 第148-151页 |
6.3 中央低凸起带砂体成因模式 | 第151-153页 |
6.3.1 枯水期中央低凸起带砂体成因模式 | 第151-152页 |
6.3.2 洪水期中央低凸起带砂体成因模式 | 第152-153页 |
第7章 中央低凸起带有利砂体分布规律 | 第153-164页 |
7.1沙三下2砂组(7-6#) | 第153-155页 |
7.2沙三中8砂组(3-2#) | 第155-158页 |
7.3沙三中6砂组(6-4#) | 第158-161页 |
7.4沙三上8砂组(1-10#) | 第161-164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77-17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