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选题依据 | 第8-11页 |
·从社会需求角度 | 第8页 |
·从技术实现角度 | 第8-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18页 |
·吉林省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5页 |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气候特征 | 第15页 |
·吉林省社会经济概况 | 第15-16页 |
·人口与民族 | 第15-16页 |
·经济发展 | 第16页 |
·吉林省水资源概况 | 第16-18页 |
·水资源及水利工程 | 第16-17页 |
·水环境质量 | 第17页 |
·水污染排放 | 第17-18页 |
第3章 水质评价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与GIS 的集成 | 第18-24页 |
·水质评价模型综述 | 第18-19页 |
·污染指数法 | 第18页 |
·模糊评价法 | 第18页 |
·灰色评价法 | 第18-19页 |
·物元分析法 | 第19页 |
·单因子评价法 | 第19页 |
·水质预测模型综述 | 第19-21页 |
·数理统计预测方法 | 第19页 |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法 | 第19-20页 |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法 | 第20页 |
·水质模拟模型预测法 | 第20页 |
·混沌理论预测法 | 第20-21页 |
·本文选取的水质评价预测模型 | 第21页 |
·本文选取的水质评价模型 | 第21页 |
·本文选取的水质预测模型 | 第21页 |
·水质评价预测模型与GIS 的集成 | 第21-24页 |
·GIS 与水质评价预测模型的集成方式 | 第21-22页 |
·本文采用的集成方式 | 第22-24页 |
第4章 吉林省水质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4-42页 |
·系统设计目标 | 第24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24-25页 |
·系统开发环境 | 第25-27页 |
·服务器端环境 | 第25-26页 |
·客户端环境 | 第26页 |
·开发平台环境 | 第26-27页 |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27-38页 |
·系统信息的分类与编码 | 第27页 |
·系统信息的分类与编码原则 | 第27页 |
·本文引用的分类编码标准 | 第27页 |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27-28页 |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28-29页 |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集成 | 第29-38页 |
·ArcSDE 的体系结构 | 第29-30页 |
·ArcSDE 加载数据 | 第30-35页 |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在RDBMS 中的无缝集成 | 第35-37页 |
·客户端访问ArcSDE | 第37-38页 |
·水质模型库设计 | 第38-39页 |
·模型字典的设计 | 第38-39页 |
·模型文件库的设计 | 第39页 |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第39-41页 |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原则 | 第39-40页 |
·系统功能模块 | 第40-41页 |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第5章 系统运行界面及功能的实现 | 第42-49页 |
·系统登录界面 | 第42页 |
·系统主界面 | 第42-43页 |
·系统功能的实现界面 | 第43-49页 |
·数据管理 | 第43-44页 |
·信息查询与检索 | 第44-46页 |
·水质评价、预测 | 第46-47页 |
·系统管理 | 第47-48页 |
·系统帮助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49页 |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