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概念、特点、功能化及应用 | 第11-12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概念 | 第11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特点 | 第11-12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功能化及应用 | 第12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12-15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 | 第12-14页 |
·树枝状大分子结构的分析表征 | 第14-15页 |
·树枝状大分子在能量转移体系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用三聚氯氰构建树枝状大分子 | 第17-21页 |
·用三聚氯氰构建树枝状大分子的特点 | 第17-18页 |
·用三聚氯氰构建树枝状大分子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用收敛法合成含有三嗪环的树枝状大分子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二 实验部分 | 第21-25页 |
·实验部分 | 第21页 |
·原料与仪器 | 第21页 |
·实验步骤 | 第21-23页 |
·第一代端基为偶氮苯的树枝块G1.0(DOT)的合成 | 第21-22页 |
·第一代端基为萘氧基的树枝块G1.0(NOT)的合成 | 第22页 |
·第一代端基为萘氧基、中心为蒽醌的树枝块G(NOE)的合成 | 第22-23页 |
·第二代端基为萘氧基的树枝块D2.0(NOT)的合成 | 第23页 |
·结构表征 | 第23-2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3页 |
·~1H-NMR分析 | 第23页 |
·元素分析 | 第23页 |
·质谱分析 | 第23页 |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第23-24页 |
·性能测定 | 第24页 |
·熔点测定 | 第24页 |
·热稳定性测试 | 第24页 |
·溶解性的测试 | 第24页 |
·光谱测定 | 第24-25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4页 |
·紫外可见光谱 | 第24页 |
·荧光光谱 | 第24-25页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25-56页 |
·树枝块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25-33页 |
·第一代端基为偶氮苯的树枝块(G1.0(DOT)) | 第25-27页 |
·第一代端基为萘氧基的树枝块(G1.0(NOT)) | 第27-30页 |
·第一代端基为萘氧基、中心为蒽醌的树枝块(G(NOE)) | 第30-31页 |
·第二代端基为萘氧基的树枝块(G2.0(NOT))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33页 |
·树枝块的结构表征 | 第33-42页 |
·G1.0(DOT)的结构表征 | 第33-35页 |
·G1.0(NOT)的结构表征 | 第35-37页 |
·G(NOE)的结构表征 | 第37-39页 |
·G2.0(NOT)的结构表征 | 第39-42页 |
·树枝块的热稳定性 | 第42-43页 |
·树枝块的溶解性 | 第43-44页 |
·树枝块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 第44-47页 |
·G1.0(DOT)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4-45页 |
·G1.0(NOT)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5页 |
·G(NOE)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45-46页 |
·G2.0(NOT)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46-47页 |
·树枝块对曙红和Eu~(3+)离子的荧光增强作用 | 第47-56页 |
·G1.0(DOT)对曙红和Eu~(3+)离子的荧光增强作用 | 第47-49页 |
·G1.0(NOT)对曙红和Eu~(3+)离子的荧光增强作用 | 第49-50页 |
·G(NOE)对曙红和Eu~(3+)离子的荧光增强作用 | 第50-53页 |
·G2.0(NOT)对曙红和Eu~(3+)离子的荧光增强作用 | 第53-56页 |
四 结论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公开发表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