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引言 | 第9页 |
|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分析法 | 第9-15页 |
| ·电位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9-10页 |
| ·伏安和极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0-13页 |
| ·化学修饰电极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 ·化学计量学在电化学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结语 | 第16-17页 |
| 第2章 电化学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食品及保健品中抗坏血酸、芦丁和槲皮素的同时测定 | 第17-29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化学计量学方法原理 | 第18-21页 |
| ·多元校正法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 ·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 第19-21页 |
| ·实验部分 | 第21-22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21页 |
| ·实验步骤 | 第21-2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8页 |
| ·支持电解质和缓冲溶液pH值的选择 | 第22页 |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22-23页 |
| ·体系吸附性探讨 | 第23-24页 |
| ·电子转移数和电极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24-25页 |
| ·各药物测定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25-26页 |
| ·合成样品的测定 | 第26-28页 |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 第3章 化学计量学方法用于解析玻碳修饰电极测定的复方降压制剂的重叠电化学信号 | 第29-38页 |
| ·引言 | 第29-30页 |
| ·试验部分 | 第30-31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0页 |
|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 ·电极修饰考察 | 第31-32页 |
| ·缓冲溶液的选择 | 第32-33页 |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33页 |
| ·循环伏安法考察电极反应吸附性 | 第33-34页 |
| ·各药物测定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34-35页 |
| ·合成样品的测定 | 第35-36页 |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36-37页 |
| ·待测药品的预处理 | 第36页 |
| ·实际样的测定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第4章 化学修饰电极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用于血液中两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同时测定 | 第38-47页 |
| ·引言 | 第38-39页 |
| ·试验部分 | 第39-40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9-40页 |
| ·实验步骤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 ·电极修饰考察 | 第40-41页 |
| ·缓冲溶液的选择 | 第41-42页 |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42页 |
| ·体系吸附性探讨 | 第42-43页 |
| ·电子转移数和电极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43-44页 |
| ·各药物测定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44页 |
| ·合成样品的测定 | 第44-46页 |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46页 |
| ·血样的处理 | 第46页 |
| ·实际样的测定 | 第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第5章 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中药中的熊果酸含量 | 第47-55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试验部分 | 第48-49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48页 |
| ·步骤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 ·支持电解质和缓冲溶液pH学的选择 | 第49页 |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49-52页 |
| ·循环伏安法考察电极反应吸附性 | 第52-53页 |
| ·电子转移数和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53页 |
| ·线性范围及检测限 | 第53页 |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53-54页 |
| ·实际样品的预处理 | 第53-54页 |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