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锌运转分配及缺锌对其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 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9页 |
| 1 前言:植物锌营养研究进展 | 第19-35页 |
| ·植物体内锌的生理作用 | 第19-21页 |
| ·锌是酶的辅因子和活化剂 | 第19-20页 |
| ·锌直接影响基因表达 | 第20页 |
| ·锌是稳定膜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 第20页 |
| ·锌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密切相关 | 第20-21页 |
| ·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 第21页 |
| ·植物体内锌的吸收、运转分配与再利用 | 第21-31页 |
| ·植物锌离子转运蛋白 | 第21-26页 |
| ·根系对锌的吸收 | 第26-27页 |
| ·根部锌向木质部的卸载 | 第27页 |
| ·锌在植物体的长距离运输 | 第27-28页 |
| ·锌在植物体内的分配与再利用 | 第28-29页 |
| ·影响锌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 | 第29-31页 |
| ·植物对锌逆境的适应机制 | 第31-34页 |
| ·植物抗缺锌机制 | 第31-32页 |
| ·植物耐高锌机制 | 第32-34页 |
| ·存在问题 | 第3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4-3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4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 ·大田试材 | 第35页 |
| ·水培苗试材 | 第35-36页 |
| ·试验设计 | 第36-41页 |
| ·土壤供锌能力与苹果树锌营养的关系研究 | 第36-37页 |
| ·大田条件下小叶病与苹果树锌营养动态关系研究 | 第37-38页 |
| ·锌胁迫强度与平邑甜茶水培苗锌营养动态的关系研究 | 第38页 |
| ·锌铁互作对苹果树矿质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研究 | 第38-39页 |
| ·锌胁迫与苹果树器官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关系研究 | 第39页 |
| ·补锌措施与缺锌小叶病苹果树锌营养效率的关系研究 | 第39-41页 |
|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41-45页 |
| ·小叶病发病程度调查 | 第41-42页 |
| ·土样样品参数 | 第42页 |
| ·植物样品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 ·锌在苹果树叶片和果实中的化学形态分析 | 第42-43页 |
| ·水培苗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43页 |
| ·植物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43页 |
|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43-44页 |
| ·叶片荧光参数测定 | 第44页 |
| ·叶绿体色素测定 | 第44页 |
| ·活性氧含量及其清除酶活性等膜质过氧化参数的测定 | 第44-45页 |
| ·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6-143页 |
| ·土壤供锌能力与苹果锌营养的关系 | 第46-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4页 |
| ·讨论 | 第54-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大田条件下小叶病与苹果树锌营养动态关系研究 | 第58-8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76页 |
| ·讨论 | 第76-81页 |
| ·小结 | 第81-83页 |
| ·锌胁迫对平邑甜茶水培苗生长和锌分配规律的影响 | 第83-9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3-93页 |
| ·讨论 | 第93-95页 |
| ·小结 | 第95-96页 |
| ·锌铁互作对苹果矿质元素分配的影响 | 第96-11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9页 |
| ·讨论 | 第109-113页 |
| ·小结 | 第113页 |
| ·锌对苹果树生长发育与器官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113-12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19页 |
| ·讨论 | 第119-121页 |
| ·小结 | 第121页 |
| ·缺锌对苹果树叶片光合参数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第121-1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22-130页 |
| ·讨论 | 第130-132页 |
| ·小结 | 第132-133页 |
| ·补锌措施与缺锌小叶病苹果树锌营养效率的关系 | 第133-1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34-140页 |
| ·讨论 | 第140-142页 |
| ·小结 | 第142-143页 |
| 4. 结论 | 第143-145页 |
| 5. 创新点与展望 | 第145-146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5页 |
| ·展望 | 第145-1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6-166页 |
| 致谢 | 第166-1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