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水锥进预测及底水治理决策技术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26页 |
| ·底水锥进的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 ·井距的影响 | 第10页 |
| ·夹层大小及位置的影响 | 第10页 |
| ·注采强度的影响 | 第10-11页 |
| ·垂向和水平渗透率比值的影响 | 第11页 |
| ·储层沉积韵律的影响 | 第11页 |
| ·油水粘度比的影响 | 第11页 |
| ·堵水调剖时机 | 第11页 |
| ·水锥的形成过程 | 第11-12页 |
| ·临界产量的计算方法 | 第12-15页 |
| ·Dupuit 方法 | 第12-13页 |
| ·修正的Dupuit 方法 | 第13-14页 |
| ·Schols 法 | 第14页 |
| ·Boyun Guo 方法 | 第14-15页 |
| ·水锥高度的计算方法 | 第15-16页 |
| ·见水时间的求解方法 | 第16-17页 |
| ·Sobocinski 和Cornelius 法 | 第16-17页 |
| ·Bournazel 和Jeanson 法 | 第17页 |
| ·水平井底水油藏临界产量的计算 | 第17-22页 |
| ·Chaperon 公式及其修正式 | 第18-19页 |
| ·Giger 公式 | 第19页 |
| ·Joshi 公式 | 第19-20页 |
| ·Papatzacos 公式 | 第20页 |
| ·Boyun Guo 公式 | 第20-21页 |
| ·程林松与范子菲等人的计算公式 | 第21页 |
| ·窦宏恩的方法 | 第21-22页 |
| ·消除水锥影响的方法 | 第22-25页 |
| ·降低产量消锥法 | 第22-23页 |
| ·打隔板抑制水锥的方法 | 第23-25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 第2章 底水突破前水锥参数的计算 | 第26-45页 |
| ·原始压力条件下求解水锥参数 | 第26-31页 |
| ·底水锥进流动模型 | 第26-27页 |
| ·水锥高度 | 第27-29页 |
| ·临界产量 | 第29-30页 |
| ·优化射孔长度 | 第30-31页 |
| ·水锥形态 | 第31页 |
| ·边界压力条件下求解水锥参数 | 第31-37页 |
| ·底水锥进流动模型 | 第31-32页 |
| ·水锥高度 | 第32-33页 |
| ·临界产量 | 第33页 |
| ·优化射孔长度 | 第33-34页 |
| ·水锥形态 | 第34-35页 |
| ·计算实例 | 第35-37页 |
| ·采用变压力边界求解水锥参数 | 第37-43页 |
| ·底水锥进流动模型 | 第37-38页 |
| ·水锥高度 | 第38页 |
| ·临界产量 | 第38-40页 |
| ·优化射孔长度 | 第40-41页 |
| ·水锥形态 | 第41-42页 |
| ·计算实例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3章 底水突破后水锥参数的计算 | 第45-58页 |
| ·底水突破时间 | 第45-46页 |
| ·优化射孔长度 | 第46-47页 |
| ·底水突破后水锥形态的描述 | 第47-52页 |
| ·底水突破后水锥模型 | 第47-48页 |
| ·水锥形态 | 第48-52页 |
| ·底水突破后含水率上升规律预测 | 第52-53页 |
| ·计算实例 | 第53-56页 |
| ·预测油井见水时间 | 第53-54页 |
| ·按照无水采油量优化射孔长度 | 第54-56页 |
| ·突破后水锥形态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4章 人工隔板设计 | 第58-76页 |
| ·打入隔板后的油井产量 | 第58-73页 |
| ·模型1 | 第59-61页 |
| ·模型2 | 第61-62页 |
| ·模型3 | 第62-63页 |
| ·模型4 | 第63-64页 |
| ·模型5 | 第64-66页 |
| ·模型6 | 第66-68页 |
| ·模型7 | 第68-69页 |
| ·模型8 | 第69-73页 |
| ·打入隔板后的水锥形态 | 第73-75页 |
| ·原始油水界面处的压力等于供给边界处的压力 | 第73-74页 |
| ·原始油水界面处的压力等于打入隔板前的压力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5章 底水锥进治理决策系统 | 第76-90页 |
| ·底水突破前的预测 | 第77-80页 |
| ·基本参数的计算 | 第77-79页 |
| ·水锥形态图 | 第79-80页 |
| ·底水突破后的参数计算 | 第80-89页 |
| ·基本参数计算 | 第80-84页 |
| ·油井射孔长度优化设计 | 第84-87页 |
| ·突破后的水锥形态及隔板设计 | 第87-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