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河流的黑臭现象 | 第11-13页 |
| ·我国河流黑臭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 第11-12页 |
| ·导致河流黑臭污染的主要原因 | 第12-13页 |
| ·河流黑臭污染的形成机理 | 第13页 |
| ·河流黑臭污染的修复技术 | 第13-18页 |
| ·传统技术 | 第13-14页 |
|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4-18页 |
|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水体治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 | 第18-19页 |
| ·有效微生物EM 的概况 | 第19-21页 |
| ·土著微生物的概况 | 第21页 |
|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EM 及其定向富集液对黑臭河水的净化修复研究 | 第23-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 ·主要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 ·EM 原液对黑臭河水的降解试验 | 第24页 |
| ·EM 原液的定向富集培养试验 | 第24页 |
| ·酵母菌、放线菌、乳酸菌定向富集液对黑臭河水的降解试验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 ·EM 对黑臭河水的降解试验 | 第24-26页 |
| ·EM 的定向富集培养 | 第26-28页 |
| ·酵母菌、放线菌和乳酸菌定向富集液对黑臭河水的处理效果 | 第28-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黑臭河水中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复配及优化研究 | 第33-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 ·水样来源 | 第33页 |
| ·分离培养基 | 第33-34页 |
| ·富集培养基 | 第34页 |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34页 |
| ·主要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单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4页 |
| ·黑臭河水中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 第34-35页 |
| ·高效降解菌生长曲线的作定 | 第35页 |
| ·高效降解单菌株的投加量试验 | 第35页 |
| ·不同菌株间的相互作用试验 | 第35页 |
| ·混合菌中各菌株投加量水平的正交试验 | 第35页 |
| ·处理条件对混合菌最佳投加量组合降解污染物的影响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8页 |
| ·单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 第35-37页 |
| ·黑臭河水中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 第37页 |
| ·高效降解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37-38页 |
| ·高效降解单菌株的投加量试验 | 第38-39页 |
| ·不同菌株间的相互作用试验 | 第39-41页 |
| ·混合菌中各菌种投加量水平的正交试验 | 第41-46页 |
| ·处理条件对混合菌最佳投加量组合降解污染物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问题与建议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