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问题与挑战 | 第9-10页 |
第一章 碳交易-道义与商业的合流 | 第10-13页 |
第一节 碳交易的起源——排污权交易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碳交易分类 | 第11页 |
第三节 《京都议定书》的三种主要机制 | 第11-12页 |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FCCC) 和《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 第11页 |
二、三种机制介绍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碳交易市场情况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 | 第13-19页 |
第一节 欧盟ETS 法律渊源和发展过程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欧盟的实践-ETS 制度设计 | 第15-18页 |
一、管理主体 | 第15页 |
二、ETS 管制的范围 | 第15-17页 |
三、配额的分配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对欧盟ETS 的评价 | 第18-19页 |
一、肯定和认可 | 第18页 |
二、反对的声音 | 第18-19页 |
三、综合评价 | 第19页 |
第三章 美国与碳交易相关的气候政策 | 第19-29页 |
第一节 联邦政府近期气候变化政策法律概述 | 第19-24页 |
一、降低“碳密度”(Intensity) | 第20页 |
二、打造“能源曼哈顿”——美国最新气候变化法案:《美国气候变化安全法》("America's Climate Security Act of 2007") | 第20-21页 |
三、美国能源改革的序幕——美国新能源法修正案《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Energy Independency and Security Act) | 第21-22页 |
四、气候变化的联邦里程碑判决——萨诸塞州等州诉美国联邦环保局(Massachusetts v.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各州政府和地区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 第24-29页 |
一、“区域气候行动倡议”( RGGI) | 第24-25页 |
二、《气候保护协议》(U.S. Mayors Climate Protection Agreement) | 第25页 |
三、“美国西部区域气候行动倡议”(WRCAI) | 第25-26页 |
四、“绿色标签”(Green Tags)制度——美国企业和个人自愿减少排放实例 | 第26-27页 |
五、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 第29-33页 |
第一节 中国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贡献 | 第29-30页 |
一、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技术进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第29页 |
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 第29页 |
三、植树造林增强碳吸收汇 | 第29页 |
四、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近期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 | 第30-32页 |
一、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中的能源效率要求和具体实施方案 | 第30页 |
二、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一节 | 第30页 |
三、设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 第30-31页 |
四、《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 第31页 |
五、能源法草案和拟建能源部 | 第31-32页 |
第三节 节能减排政策效果分析 | 第32-33页 |
一、近期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分析 | 第32页 |
二、节能减排政策效果分析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欧盟和美国不同气候政策的对比和原因剖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40页 |
第一节 欧盟和美国气候政策的相同点 | 第33页 |
第二节 欧盟和美国气候政策的区别 | 第33-35页 |
一、欧盟的碳交易体系更完善成功 | 第34页 |
二、欧盟ETS具有法律效力,美国遵循自愿原则 | 第34页 |
三、欧盟在气候外交中积极主动,美国表现与大国地位不符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欧美气候政策不同之处及其的原因剖析 | 第35-38页 |
一、地理原因:欧盟岛国的利益损失直接,美国幅员辽阔对气候问题不敏感 | 第35页 |
二、经济技术原因:美国担心经济利益受损,欧盟抓住契机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 | 第35页 |
三、社会文化原因:欧洲文化更关注国际事务并且以身作则,美国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导致美国民族整体不太关注环保等问题 | 第35-36页 |
四、政治制度原因:欧盟政治家更关注环境,美国气候政策受利益集团的影响 | 第36页 |
五、根本原因——国家利益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启示——减排义务和大国形象的平衡 | 第38-40页 |
一、中国气候立场的选择——奉行自愿减排原则 | 第38-39页 |
二、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第39-40页 |
第六章 欧美碳交易实践对我国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建设的启示 | 第40-47页 |
第一节 欧美碳交易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 第40-43页 |
一、中国政府应当抓住机会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创新体系 | 第40页 |
二、加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工作 | 第40-42页 |
三、后京都时代来临——欧盟排放交易权制度对我国建立排污交易权机制的启示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欧美碳交易对我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启示——机遇与风险并存 | 第43-47页 |
一、企业“气候风险”管理 | 第43-44页 |
二、企业的“碳机遇” | 第44-46页 |
三、商界和政界的行动——气候集团 | 第46页 |
四、中国企业应当经营碳资产赢在长远 | 第46-47页 |
第三节 “绿色标签”制度对个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启示 | 第47页 |
一、我国可以引入“绿色标签”(Green Tags) | 第47页 |
二、气候变化背景下公众参与尤为重要 | 第4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