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二) 《戏为六绝句》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概述 | 第11-12页 |
(三) 关于《戏为六绝句》的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意义之所在 | 第15-16页 |
一、《戏为六绝句》的创作背景 | 第16-23页 |
(一) 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概述 | 第16-17页 |
(二) 当时的文坛状况概述 | 第17-19页 |
(三) 杜甫创作《戏为六绝句》的原因 | 第19-20页 |
(四) "戏为"辨正 | 第20-23页 |
二、《戏为六绝句》中的文学史观 | 第23-34页 |
(一) "今人"为何人? | 第23-25页 |
(二) "古人"为何人? | 第25-26页 |
(三) 杜甫对历代诗人诗作的批评 | 第26-31页 |
(四) 文学经典的历史性与超历史性:杜甫的文学史观总结 | 第31-34页 |
三、《戏为六绝句》论文学遗产的继承 | 第34-4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递相祖述复先谁" | 第34-36页 |
(二) 学习的正道:"转益多师"与"亲风雅"、"裁伪体" | 第36-42页 |
四、《戏为六绝句》中的诗学旨趣 | 第42-49页 |
(一) 风格论:"清新"与"老成" | 第42-44页 |
(二) 境界论:"看翡翠兰苕上"与"掣鲸鱼碧海中" | 第44-46页 |
(三) 形式论:"清词丽句必为邻"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