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5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二、相关研究情况 | 第9-12页 | 
| 三、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黄龙溪流域概况 | 第15-22页 | 
| 一 建制沿革 | 第15-20页 | 
| 二 清代以前黄龙溪流域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清代黄龙溪流域社会与水利工程 | 第22-37页 | 
| 一 古佛堰水利工程 | 第22-27页 | 
| (一) 组织修建 | 第22-23页 | 
| (二)黄龙溪古佛堰堰流灌溉情况 | 第23-24页 | 
| (三) 科学原理 | 第24-27页 | 
| 二 流域社会形成 | 第27-30页 | 
| 三 流域社会发展 | 第30-37页 | 
| (一) "一鸡鸣三县" | 第30-32页 | 
| (二) 水利型经济 | 第32-37页 | 
| 第三章 地方治水 | 第37-56页 | 
| 一 古佛堰用水问题 | 第37-42页 | 
| (一) 筒口放水纷争 | 第38-39页 | 
| (二) 水费纷争 | 第39-42页 | 
| 二 古佛堰水务 | 第42-50页 | 
| (一) 总爷衙门 | 第43-45页 | 
| (二) 三县衙门 | 第45-47页 | 
| (三) 堰工局 | 第47-50页 | 
| 三 流域内社会结构 | 第50-56页 | 
| (一) 总爷、局董、局长 | 第51-52页 | 
| (二) 乡绅 | 第52页 | 
| (三) 堰长、沟长和水夫 | 第52-53页 | 
| (四) 堰民 | 第53-56页 | 
| 结语 | 第56-60页 | 
| 一 黄龙溪流域的社会演变始终围绕水资源的开发使用 | 第56-57页 | 
| 二 黄龙溪流域的社会演变体现了乡村社会内部发展规律 | 第57-58页 | 
| 三 三县衙门管理的演变反映了国家和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