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分析 | 第12-16页 |
·国外的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虚拟实验的实践应用分析 | 第15-16页 |
·系统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论文的组织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虚拟实验开发与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探究学习理论 | 第18-21页 |
·探究学习理论的由来及内涵 | 第18-19页 |
·探究学习的特点 | 第19页 |
·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 第19-21页 |
·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模式 | 第20页 |
·社会探究模式 | 第20页 |
·蒙克与奥斯本的融合模式 | 第20-21页 |
·探究学习理论对虚拟实验教学的支持 | 第21页 |
·媒体教学理论 | 第21-23页 |
·媒体教学理论的内涵 | 第21-22页 |
·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 第22-23页 |
·媒体教学理论对虚拟实验教学的支持 | 第23页 |
·情境认知理论 | 第23-28页 |
·情境认知理论的涵义 | 第23-24页 |
·情境认知理论的关键特性 | 第24-25页 |
·情境认知的典型教学方法 | 第25-26页 |
·情境认知理论对虚拟实验教学的支持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虚拟实验及实现技术 | 第28-38页 |
·虚拟实验概述 | 第28-31页 |
·虚拟实验的发展历史 | 第28页 |
·虚拟实验的概念 | 第28-29页 |
·虚拟实验的基本要素 | 第29-30页 |
·虚拟实验环境的基本功能 | 第30-31页 |
·虚拟实验室的构成 | 第31页 |
·实现虚拟实验的技术 | 第31-35页 |
·VRML 技术 | 第31-32页 |
·ActiveX 技术 | 第32页 |
·Flash 技术 | 第32-33页 |
·JAVA 技术 | 第33页 |
·QuickTime VR 技术 | 第33-34页 |
·五种远程虚拟实验构建方式的性能对比 | 第34-35页 |
·适于网络运行的虚拟实验系统概述 | 第35-36页 |
·虚拟实验的优点 | 第36-37页 |
·虚拟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 第37-38页 |
第四章 VRML 技术与3D MAX 软件 | 第38-49页 |
·VRML 技术介绍 | 第38-45页 |
·VRML 技术概要 | 第38-39页 |
·VRML 的浏览与编辑 | 第39-40页 |
·VRML 的文件结构及基本概念 | 第40-44页 |
·VRML 编程 | 第44-45页 |
·3D MAX 软件介绍 | 第45-46页 |
·3D MAX 软件概述 | 第45页 |
·3D MAX 在虚拟实验系统实现中的应用 | 第45页 |
·3D MAX 建模步骤 | 第45-46页 |
·3D MAX 与VRML 的结合使用 | 第46-49页 |
·3D MAX 对 VRML 的支持 | 第46-48页 |
·VRML 利用内联技术实现对3D MAX 的支持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虚拟物理实验的设计实例——电磁感应实验 | 第49-79页 |
·虚拟电磁感应实验分析 | 第49-51页 |
·虚拟电磁感应实验的设计原则 | 第49-50页 |
·虚拟电磁感应实验的设计目标 | 第50页 |
·虚拟电磁感应实验内容 | 第50-51页 |
·虚拟电磁感应实验设计 | 第51-55页 |
·虚拟实验系统体系结构 | 第51-52页 |
·虚拟电磁感应实验的建模 | 第52-54页 |
·实验系统的模拟 | 第54-55页 |
·虚拟电磁感应实验的实现 | 第55-68页 |
·物理实验原理 | 第55-57页 |
·实验系统界面实现 | 第57-64页 |
·虚拟实验交互动画实现 | 第64-68页 |
·虚拟实验系统的运行使用说明 | 第68-79页 |
·系统的优化策略 | 第68-70页 |
·虚拟电磁感应实验的操作 | 第70-75页 |
·实验室设施使用 | 第70-71页 |
·实验操作帮助信息使用 | 第71-72页 |
·实验设备操作使用 | 第72-75页 |
·虚拟实验的集成和发布 | 第75页 |
·虚拟实验的试用评价 | 第75-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2页 |
·全文总结 | 第79页 |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 | 第79-81页 |
·工作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