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异形柱结构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 | 第9-10页 |
| ·异形柱结构体系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 ·异形柱国内研究工作进展 | 第11-16页 |
| ·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异形柱斜截面承载力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异形柱节点的研究 | 第13页 |
| ·异形柱构件延性研究 | 第13-14页 |
| ·宽肢异形柱构件的研究 | 第14页 |
| ·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试验研究与抗震性能评价 | 第14-16页 |
| ·异形柱在国外的应用与研究 | 第16页 |
| ·我国异形柱规程的编制 | 第16-18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试验 | 第20-32页 |
| ·试验背景 | 第20-21页 |
| ·试验模型设计方法 | 第21-22页 |
| ·试验模型的相似关系 | 第22-23页 |
| ·试验模型设计 | 第23-24页 |
| ·模型材料 | 第24-25页 |
| ·试验模型制作 | 第25-26页 |
|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 第26-29页 |
| ·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 ·试验加载方案 | 第27-29页 |
| ·试验观测和计量 | 第29-31页 |
| ·试验数据采集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异形柱框架1/3 模型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32-71页 |
| ·试验过程分析 | 第32-38页 |
| ·异形柱框架1 试验描述与分析 | 第32-34页 |
| ·异形柱框架2 试验描述与分析 | 第34-36页 |
| ·异形柱框架3 试验描述与分析 | 第36-38页 |
| ·试验框架力与位移关系研究 | 第38-46页 |
| ·滞回曲线 | 第38-40页 |
| ·骨架曲线 | 第40-44页 |
| ·刚度与强度退化 | 第44-46页 |
| ·试验框架延性研究 | 第46-49页 |
| ·曲率延性系数 | 第46-47页 |
| ·位移延性系数 | 第47页 |
| ·位移延性系数的计算 | 第47-48页 |
| ·位移延性系数计算结果 | 第48-49页 |
| ·试验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 第49-68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区抗剪机理 | 第49-51页 |
| ·异形柱框架试验节点区破坏过程研究 | 第51-65页 |
| ·异形柱框架节点区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65-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 第四章 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分析 | 第71-86页 |
| ·基于纤维模型的异形柱框架滞回性能分析 | 第71-77页 |
| ·纤维模型 | 第71-72页 |
| ·材料模型 | 第72-73页 |
| ·异形柱单元的离散化 | 第73页 |
| ·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 | 第73-76页 |
| ·纤维模型理论分析小结 | 第76-77页 |
| ·基于塑性铰模型的异形柱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77-84页 |
| ·塑性铰模型 | 第77-78页 |
|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模型 | 第78-80页 |
| ·拟静力试验和pushover 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80-84页 |
| ·试验力-位移骨架曲线与 pushover 曲线对比 | 第80-81页 |
| ·位移延性系数对比 | 第81-82页 |
| ·塑性铰的出铰机制 | 第82-84页 |
| ·静力弹塑性分析小结 | 第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第86-113页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86-88页 |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 第86-87页 |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重点问题 | 第87-88页 |
|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88-90页 |
| ·直接基于位移设计方法的特点 | 第88-89页 |
| ·直接基于位移设计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89-90页 |
| ·本文提出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90-111页 |
| ·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准和性能目标量化 | 第90-92页 |
| ·结构抗震设计的地震荷载计算 | 第92-96页 |
| ·位移反应谱 | 第93-94页 |
| ·基于位移谱的地震作用计算过程 | 第94-96页 |
| ·建立结构性能目标与构件变形之间的关系 | 第96-101页 |
| ·弹性阶段框架层间屈服位移和梁屈服截面曲率关系 | 第96-99页 |
| ·破坏阶段框架层间极限位移和梁极限截面曲率关系 | 第99-101页 |
| ·框架梁曲率延性和框架柱截面曲率延性的关系 | 第101页 |
| ·设计地震力的确定 | 第101-103页 |
| ·基于抗震性能要求的梁柱构件配箍特征值研究和设计 | 第103-109页 |
| ·受弯构件基于截面曲率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第103-105页 |
| ·压弯构件基于截面延性系数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第105-109页 |
| ·验算调整、构造措施和结构性能评估 | 第109页 |
|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 第109-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 ·研究总结 | 第113-114页 |
| ·尚存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114-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4-125页 |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