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1-15页
  1 沙棘的生物学特性第11页
  2 沙棘属植物的起源及种的划分第11-12页
  3 沙棘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我国的沙棘资源第12-13页
  4 沙棘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第13-14页
  5 沙棘的食用药用价值第14-15页
 第二节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意义及研究方法第15-23页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第15-16页
  2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研究意义第16-17页
  3 沙棘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7页
  4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7-23页
   ·形态学方法第18页
   ·细胞学方法第18页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18-23页
 第三节 沙棘遗传多样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3-27页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第27-29页
  1 研究目标第27页
  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3 技术路线第28页
  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第28-29页
第二章 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中国沙棘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ISSR分析第29-48页
 1 引言第29-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34页
   ·自然概况及取样第30-31页
   ·主要试验仪器第31页
   ·沙棘总 DNA提取第31-32页
   ·ISSR-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的优化第32-33页
   ·ISSR引物的筛选第33-34页
   ·数据分析第34页
 3 结果第34-44页
   ·ISSR实验扩增结果第34-35页
   ·群体内和亚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第35-37页
   ·群体间和亚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第37-38页
   ·群体和亚群体间的遗传关系第38-41页
   ·聚类分析结果第41-43页
   ·主坐标分析第43-44页
 4 讨论第44-48页
第三章 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中国沙棘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AFLP分析第48-62页
 1 引言第4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8-54页
   ·试验材料第48页
   ·化学试剂第48-50页
   ·主要试验仪器第50页
   ·DNA提取第50页
   ·AFLP反应与电泳第50-54页
   ·数据分析第54页
 3 结果第54-58页
   ·AFLP多态性第54-55页
   ·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水平第55页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第55-56页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第56-57页
   ·主坐标分析(PCO)第57-58页
 4 讨论第58-62页
第四章 ISSR标记与 AFLP和 RAPD标记的比较第62-84页
 1 引言第6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2-65页
   ·试验材料第62页
   ·分子标记-ISSR、AFLP和 RAPD标记第62-63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63-6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5-80页
   ·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第65-67页
   ·标记信息含量和识别力比较第67页
   ·遗传分化水平比较第67-69页
   ·系统树与其遗传相似系数矩阵的吻合程度第69-72页
   ·主坐标分析结果比较第72-75页
   ·群体聚类树相似度分析第75-78页
   ·群体遗传距离和垂直海拔距离的相关性分析第78-80页
 4 讨论第80-84页
   ·多态水平及标记系统的效率第81-82页
   ·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关系一致性第82-84页
主要结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1页
附录 1 主要试验试剂的配制第101-103页
附录 2 主要实验仪器第103-104页
附录 3 作者简况第104-105页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饱和聚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及蒙脱土阻燃协效作用研究
下一篇:关联规则相关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