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车用散热器中纳米流体高温传热基础问题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图目录第11-16页
表目录第16-17页
符号对照表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0页
   ·引言第19-23页
   ·发动机高温冷却技术的发展第23-30页
     ·发动机冷却系统强化传热的新思路第23-25页
     ·高温冷却技术及其现状第25-28页
     ·高温冷却技术的发展趋势第28-30页
   ·纳米流体研究现状第30-37页
     ·纳米流体导热能力的探讨第30-33页
     ·纳米流体传热性能及初步应用第33-37页
   ·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第37-40页
     ·研究意义第37-38页
     ·主要的工作内容第38-40页
第二章 纳米流体基础热物性研究第40-91页
   ·纳米流体的研究及其表征第40-49页
     ·纳米流体的配方研制第40-43页
     ·纳米流体制备方法及其表征第43-46页
     ·纳米粒子的聚集结构第46-49页
   ·纳米流体悬浮稳定性分析第49-60页
     ·悬浮稳定性理论基础第49-52页
     ·试验方案及现象描述第52-58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58-60页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研究第60-70页
     ·试验系统设计第60-63页
     ·试验误差及结果第63-67页
     ·导热系数结果分析第67-70页
   ·纳米流体比热容的研究第70-81页
     ·仪器设计及测试原理第70-73页
     ·误差分析及试验结果第73-75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75-81页
   ·纳米流体粘度的研究第81-90页
     ·旋转粘度计第81页
     ·粘度测试结果及分析第81-86页
     ·粘度预测模型及其验证第86-90页
   ·本章小节第90-91页
第三章 纳米流体传热强化机制研究第91-118页
   ·纳米流体传热强化的基础理论第91-95页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优化第95-105页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模型分析第95-97页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优化机理第97-100页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优化模型第100页
     ·优化模型的验证第100-105页
   ·纳米流体传热机制分析第105-111页
     ·碰撞的作用机理第105-109页
     ·能量守恒方程第109-111页
   ·纳米流体传热数值模拟实例第111-117页
     ·物理模型及离散第111-113页
     ·边界条件及物性参数第113页
     ·控制方程第113-115页
     ·结果分析与比较第115-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四章 高沸点有机纳米流体的筛选及测试第118-136页
   ·高沸点有机纳米流体的筛选第118-127页
     ·高沸点有机纳米流体的含义第118-119页
     ·基础液体的性质第119-124页
     ·高沸点有机纳米流体的配方第124-127页
   ·高沸点有机纳米流体的基础物性研究第127-135页
     ·导热系数第127-130页
     ·比热容第130-132页
     ·粘度第132-133页
     ·沸点与倾点第133-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五章 纳米流体在车用散热器中的应用研究第136-152页
   ·基液车用散热器的纳米流体传热试验系统开发第136-143页
     ·试验系统概述第136-137页
     ·管路系统第137-139页
     ·测控系统第139-141页
     ·试验对象第141-142页
     ·试验方案第142-143页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第143-146页
     ·板翅式散热器的传热分析第143-144页
     ·板翅式散热器的阻力分析第144-146页
   ·纳米流体在机油冷却器中的传热性能试验结果分析第146-151页
     ·换热量分析第146-147页
     ·传热系数分析第147-150页
     ·阻力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50-151页
   ·本章小结第151-152页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第152-157页
   ·研究结论第152-155页
   ·创新点第155-156页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第156-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第165-167页
致谢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监管研究
下一篇:“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