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森林理水调洪研究进展 | 第12-31页 |
·森林理水调洪内涵 | 第12-13页 |
·森林理水调洪机理 | 第13-21页 |
·森林理水调洪功能 | 第21-30页 |
·森林理水调洪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31-42页 |
·三峡库区概况 | 第31-34页 |
·地质地貌 | 第31页 |
·气候特征 | 第31-32页 |
·土壤特征 | 第32页 |
·水文特征 | 第32页 |
·植被特征 | 第32-34页 |
·四面山试验区概况 | 第34-38页 |
·地质地貌 | 第34-35页 |
·气候特征 | 第35-36页 |
·水文特征 | 第36页 |
·土壤特征 | 第36-37页 |
·植被特征 | 第37-38页 |
·缙云山试验区概况 | 第38-42页 |
·地质地貌 | 第38页 |
·气候特征 | 第38-39页 |
·水文特征 | 第39页 |
·土壤特征 | 第39页 |
·植被特征 | 第39-42页 |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42-53页 |
·研究内容 | 第42页 |
·典型森林群落理水调洪机理 | 第42页 |
·典型森林群落理水调洪功能 | 第42页 |
·流域分布式暴雨水文模型构建 | 第42页 |
·流域理水调洪森林群落空间配置 | 第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52页 |
·试验区设置 | 第42-43页 |
·观测设施 | 第43-46页 |
·定位观测 | 第46-47页 |
·野外调查 | 第47-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分析方法 | 第49-52页 |
·技术路线 | 第52-53页 |
4 三峡库区典型森林群落理水调洪机理 | 第53-118页 |
·森林群落特征 | 第53-56页 |
·林冠层水文机理 | 第56-58页 |
·林冠截留能力 | 第56-57页 |
·林冠最大容水量 | 第57-58页 |
·枯落物层水文机理 | 第58-64页 |
·枯落物储量 | 第58-59页 |
·枯落物持水深 | 第59页 |
·枯落物持水特征 | 第59-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土壤层水文机理 | 第64-105页 |
·土壤基本特征 | 第64-77页 |
·土壤持水特性 | 第77-80页 |
·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 第80-85页 |
·土壤抗蚀特性 | 第85-96页 |
·土壤抗冲特性 | 第96-98页 |
·土壤抗剪特性 | 第98-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坡面产流特征 | 第105-115页 |
·产流量对暴雨的响应 | 第109-110页 |
·产流历时对暴雨历时的响应 | 第110-111页 |
·径流峰值对暴雨峰值的响应 | 第111-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小结与与讨论 | 第115-118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讨论 | 第117-118页 |
5. 三峡库区典型森林群落理水调洪功能 | 第118-130页 |
·静态评价 | 第118-128页 |
·典型森林群落理水调洪功能 | 第118-126页 |
·森林流域标准样地理水调洪功能 | 第126-128页 |
·动态评价 | 第128-129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129-130页 |
·小结 | 第129页 |
·讨论 | 第129-130页 |
6 三峡库区流域分布式暴雨水文模型构建 | 第130-154页 |
·分布式水文模型技术平台概述 | 第131-138页 |
·技术平台 | 第131-132页 |
·主要模块 | 第132-138页 |
·流域分布式暴雨水文模型(PRMS_Storm)构建 | 第138-153页 |
·PRMS_Storm系统生成 | 第139-146页 |
·PRMS_Storm拟合与验证 | 第146-15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53-154页 |
·小结 | 第153页 |
·讨论 | 第153-154页 |
7 三峡库区流域理水调洪森林群落空间配置 | 第154-161页 |
·森林群落的优化配置格局 | 第154-156页 |
·现有森林群落理水调洪功能 | 第154-155页 |
·理水调洪森林群落优化配置格局 | 第155-156页 |
·各配置格局理水调洪功能 | 第156-160页 |
·径流过程 | 第156-158页 |
·径流成分和产流量 | 第158-159页 |
·理水调洪评价 | 第159-16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60-161页 |
·小结 | 第160页 |
·讨论 | 第160-161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61-164页 |
·结论 | 第161-163页 |
·建议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8页 |
个人简介 | 第178-179页 |
导师简介 | 第179-180页 |
成果目录清单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APPENDIX | 第182-192页 |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 第192页 |